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吾民之智、德、力,经四千年之治化,虽至今日,其短日彰,不可为讳,顾使深而求之,其中富有可为强族大国之储能,虽摧斫而不可灭者。夫其众如此,其地势如此,其民材又如此,使一旦幡然,悟旧法陈义之不足殉,而知成见积习之实为吾害,尽去腐秽,惟强之求,真五洲无此国也,何贫弱奴隶之足忧哉!”
              --严复《社会通诠•按语》       材料二  地方自治之制,乃刻不容缓者矣。窃计中国即今变法,虽不必遽开议院,然一乡一邑之间,设为乡局,使及格之民,推举代表,以与国之守宰,相助为理,则地方自治之基础矣。使为之得其术,民气不必缘此而遂嚣,而于国家纲举目张之治,岂日小补?上无日民愚不足任此事也。今之为此,正以瘠愚。但使人人留意于种之强弱,国之存亡,将不久其智力自进,而有以维其国于泰山之安。且各知尊主隆民,为人人之义务,则加赋保邦之事,必皆乐于自将。
              一严复《法意•按语》(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严复的思想观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述严复上述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 3. 材料一 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
              --摘自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二 鄙人行年将近古稀,窃尝究观哲理,以为耐久无弊,尚是孔子之书。四书五经,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指西学)发掘淘炼而已。
              --摘自严复《致熊纯如》(1917)
              (1)指出材料一中严复对卢梭学说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严复的文化观?
            • 4. 材料一  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因此,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按大多数人的意志交付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将能确保大多数人的自然权不受侵犯。在所有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
              -摘编自斯宾诺莎(荷兰)《神学政治论》(1670年)        材料二  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仁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集》       材料三  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1)概括材料一中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
              (2)概括材料三中梁启超的主要主张及其依据,并分析他与材料二中严复主张的共同之处。
            • 5. 材料一  未得天下之前,君主们无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既得天下之后,他们又“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鉴于君主对天下人的伤害,黄宗羲称他们是“独夫”、“民贼”和“寇仇”。黄宗羲还提出了变私天下为“公天下”的设想,“盖使朝廷之上,闾阁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材料二  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目何所往而不败?为了摆脱奴虏地位,严复主张,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是道也此,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教化之兴必由此,欲地利之尽必由此,欲道路之辟、商务之兴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呜呼!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严复集》(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严复治国思想的异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严复的思想主张。
            • 6.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 选自严复 《辟韩》 (1895年)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
              -- 孙中山 《三民主义与中国》材料三: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
              从16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下半叶这近二百年历史里,在摆脱了神本主义千余年的束缚后,人们的思想尽情释放,现代文明社会的“蓝图建设”
              -- 新浪网博客 《我们也需要一次启蒙运动》材料四: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西洋之民”和“中国之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他所倡导的政治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清理了场地”、“大兴土木”分别是指什么?20世纪初,中国出现类似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什么?该运动在反封建专制中的作用如何?
              (4)依据材料四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 7.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著直译文
                 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cosmicprocess)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合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也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严复译文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而相剂者焉。……斯宾塞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按语一: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斯宾塞者……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其第一书以发明天演之旨,第二书以天演言生学(生物学);第三书以天演言性灵(心理学);第四书以天演言群理(社会学);第五书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条贯,而以保种进化之公例要术终焉。鸣呼!欧洲自由生民以来,无此作也。
                  严复按语二: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赫胥黎……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密也。
              问题:
              (1)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
              (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
              (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
            • 8. “中学”与“人学”材料一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严复《论世变之亟》1895年2月
              材料二
              非为天地人三学,则无以尽事理之悠久博大与蕃变也,而三学之中,则人学为尤急切。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曩者吾人以西人所知,但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
              --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
              问题
              (1)材料一中“三纲”是指什么?
              (2)从材料一中概述西方是从哪些方面重视“人学”的?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严复所言的西方“盛大之源”是什么?
              (4)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严复所持观点的看法。
            • 9.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乙)……公养之物,莫之能私。如土地及凡土地之所出者,非人类所同认公许者不得据之为已有也;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1914年2月严复《(民约)平议》材料二  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
              (1)据材料一概括严复认同了卢梭的那些思想?(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10.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主要活动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