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将袁世凯定性为“独夫民贼”,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近世人物传记--袁世凯》
                 材料二  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的第一功臣,自然是袁世凯。袁世凯最初也曾主张在中国实现君主宪制,而革命派反对,革命派的方法显然是二千年“农民革命”的继续,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变革不仅仅是打倒一个皇帝的问题,而是要彻底改变皇权体制,在中国实现“宪制体制”。袁世凯时期,实际上不仅北京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共和和民主时期,也是中国共和和民主时期的开创初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和平过渡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共和制,而且民族工业此时也进入第一个真正的春天。--于永年《重读袁世凯》
              (1)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2. 从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晴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晴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根据《临时约法》,在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内应举行国会的选举。1912年8月,临时政府颁布了《选举法》与《国会组织条例》,包括采用两院制的规定。时至大选的12月份,同盟会吸收了四个小党派,组建了由宋教仁有效翎导的国民党。宋教仁曾在日本学过国会理论。此时。他得到黄兴的支持。并为党外的立宪人士所尊重。尽管他不反对选举袁世凯为初任总统。但是他强烈主张政党政治,并要求由内阁引导国家通向宪政。并且制衡总统的越权行为。
              国民党的反对者为一些小党派,如统一党、共和党。以及由梁启超领导的民主党。大选中,国民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占据了下议院总席位596席中的269席。上议院274席中的123席。国民党得到的选票比其他三个党派得到的总和还多。此时三党联合成进步党,支持袁世凯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年民主运动的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对待袁世凯出任总统的态度及原因。
            • 4. 下列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中,最有可能在1913-1915年被北京政府废止的一项是(  )
              A.保护工商业发展
              B.小学禁止读经科
              C.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
              D.小学男女可同校
            • 5.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权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助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属之。
              材料二
              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归。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
              第三十一条  立法院之职权如左:九、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感议且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嚢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对中国社会发展各自产生的影响。
            • 6. 1912年10月康有为等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宣扬“欲不亡中国乎,必至诚至尊孔子为教主始也”。1914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同年教育部也命令恢复读经、祭孔。这反映出(  )
              A.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
              B.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弘扬
              C.新文化运动是历史必然
              D.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 7.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

              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这里的“分界线”突出表现在(   )

              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政党政治
              C.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实现民主共和
              D.断发易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8. 认真阅读下文
              袁世凯小传
              袁世凯于1859年9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1881年参军。1882年到朝鲜平定军乱,因战斗立功被清廷任命为帮办朝鲜军务。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他回国,在辽东前线协助转运粮械。维新变法中,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他以一封万言条陈呈送皇帝,提出完整的改革纲领。同年12 月,他入主天津小站,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
              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秘访袁世凯,将“围园劫太后”的计划告知,并要求袁世凯帮助。袁世凯一面假意答应谭嗣同的要求,一面向清廷告密,导致了戊戌政变。
              1899年冬,袁世凯任山东巡抚。他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全力镇压,使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1901年袁世凯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1902 年,他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同时,他参与了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南下镇压起义。袁世凯一面率军攻占汉口和汉阳,一面表达议和。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3月,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4年秋,日本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
              1915年底,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基,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5年底,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孙中山等人继续反袁,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根据《中国近代史》和百度网站有关资料编写
              请你阅读《袁世凯小传》后,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袁世凯的看法以及你的历史学习心得。(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 9.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