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为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舶来品,“宪政”一词何时在中文世界出现难证其详。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梁启超早在1899年4月《清议报》上发表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中已经使用宪政一词,至于是否属于最早使用尚有待考证。梁启超在其著述中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政体);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者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清末预备立宪启动后,宪政一词的使用渐渐增多。

              ——张一兵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


              材料二: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今天(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人民代表开宪政促进会的成立大会,是为了发扬民意,战胜日本,建立新中国。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孙中山曾说过“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宪法去确认它。中国则不然,中国的革命尚未成功,国内除边区等地而外,尚无民主政治的事实。所以现在的宪政运动是争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认已经民主化的事实。这是一个大斗争,决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令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等人在“公车上书”中强调变法维新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他们所主张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富国、养民、教民;改革内政外交;设置“议郎”,议郎由各   府、县民选产生,可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等等。     
              材料二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宣传变法维新。它每期印刷1000份,免费夹在《邸报》中分送在京的官员。一个月后,发行量增至3000份。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第一份报刊,在当时朝廷内外很有影响。     
              材料三 “至此天下志士,乃知渐渐讲求,自强学会首倡之,遂有官书局、时务报之继起,于是海内缤纷,争言新学,自此举始也。”      
              ——康有为

              (1)材料一中“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强学会于哪年成立?其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4)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宣传变法时有什么特点?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二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说明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真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鈞编《康有为政论集》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粱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核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真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鈞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塞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