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23年,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7年,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建立伪政权,为其所拒绝。吴佩孚死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佩孚发布之一电报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佩孚。
            • 2.

              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  )

              A.维护公海航行自由
              B.限制德国潜艇的发展
              C.打破英国海上优势
              D.维护美国海上霸权
            • 3.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中国是国联的参加国
              C.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D.英日同盟的宣告失效
            • 4.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下列各项不是从上述五四传单中获得的信息是(  )
              A.表达了当时爱国青年的强烈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
              C.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和约上签字
            • 5. “一、杜绝秘密外交,公开达成和平约定……,五,自由地、坦率地和公正不偏地调整一切有关殖民地的要求……十四、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目的是不论大小    向各个国家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这段材料应该出自(  )
              A.“十四点原则”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波茨坦公告》
            • 6. 观察如图,你认为“希望注定无情破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它在机制设计上不尽完善
              B.它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
              C.它主观目的是维护战胜国利益
              D.它由美国宣告成立却终未参加
            • 7. 如图漫画讽喻的是(  )
              A.清朝政府颟顸
              B.袁世凯的狡诈
              C.欧美友邦短识
              D.北洋政府无能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就指出:“欧战告终,太平洋及远东为世界视线之焦点”。“何为太平洋问题?即世界之海权问题也”。“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而移于太平洋矣。昔时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盖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
              --孙中山全集第28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材料三  针对中国为海陆复合型国家的特点,国内有研究者指出“陆权是中国安全稳定的根基,海权则是中国持久发展的动力。……中国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海权和陆权的相互支持……中国海权和陆权的发展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为了最终控制世界。”
              --摘自《海权和陆权的发展---解析中国地缘战略选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后至19世纪中后期,在争夺和控制海外权益过程中西欧主要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列强对华争夺的有关史实加以印证。
              (3)材料三中学者表明了什么主张?运用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推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的努力。
            • 9.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他所秉持的国际事务中的理想主张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非常有兴趣地观察到,从所有的地方,从所有的思想中,从所有的讨论中,都建议:现在必须有的不是实力均衡,不是一个反对另一个的强大的国家集团,而是建立一个单一的、压倒一切的强大的国家集团,它是世界和平的委托人。
              --1918年12月28日威尔逊的演说
              (1)材料中提出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主张针对哪一国际问题?
              (2)结合史实,说明威尔逊的主张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 10.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 )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 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 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 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 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 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 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 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 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 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 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 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