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分)

              (2)请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

              (3)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2分)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 2.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数量
              D.土地的规模
            • 3.

              《小麦低产区树起红旗:郓城县宜路乡出现了3540斤高产纪录》、《广东穷山出奇迹:一亩种稻六万斤》、《第一颗甘薯大卫星:浏阳亩产了五十六万多斤》……《人民日报》的上述报道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4.

              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A.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 5.

              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是 (   )

              A.政策指导的失误
              B.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6.

              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力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
            • 7.

              2012年将至耳顺之年(57岁)的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演说时曾回忆童年:那时我就四五岁,已经可以帮家里干活了,记得那次用小木桶到村里食堂打全家人的早饭——菜粥。力气还是小啊,不小心摔倒了,……泼掉的只是汤水,米和菜还在桶底沉着呢。莫言为我们描述的童年往事折射出(    )

              A.建国初年国民经济的萧条状况
              B.三大改造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C.人民公社运动的消极影响
              D.文革期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 8.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图8中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9.

              (21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

              ——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材料四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

              ——郭楚《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 “皇家宪章”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分)

              (4)当代中国对发展城市群也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试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说明。(4分)

               

            • 10.

              史学家虞和平认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过程中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追求国家富强与逐步走向世界相统一
              B.建立社会主义与实行对外开放相统一
              C.学习苏联道路与探索自主道路相统一
              D.注重国家利益与实行对外开放相统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