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4分)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活动主题:走进美俄天地

              步骤一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们曾经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1)“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4分)

              (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4分)

              (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终的结局是什么?(4分)

              步骤二    画面回放,再现历史

              (4)图1、图2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建立的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从图3到图4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的什么信息?并再举出两例。(4分)

              步骤三  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6)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4分)

               

            • 2.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北约”的成立
              D.“华约”的成立
            • 3.

              美国前副总统切尼批评俄罗斯现状的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 4.

              据朝中社19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2011年12月17日8时30分现场指导途中因积劳成疾在列车上不幸逝世,韩国欲借此事改善朝韩关系。朝韩矛盾由来已久,它的根源是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导致当时朝鲜半岛分裂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侵略
              B.美苏冷战
              C.朝鲜内部矛盾
              D.朝鲜内战
            • 5.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
              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
              D.柏林墙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 6.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材料三: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结合上述材料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相同的历史要素。(4分)

              (2)结合材料说明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及这种不同反映出的当时国际关系突出特点。(6分)

              (3)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说明存在的不足之处。 (4分)

               

            • 7.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材料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使美国确立了战后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4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

              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3)美国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材料三: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4)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5)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10分)

              (6)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决定国际格局的根本因素是什么?(2分)

               

            • 8.

              (19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三天后,戴高乐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的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材料三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二中戴高乐总统的预言是否成为现实?(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加以说明。(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 “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2分)

               

            • 9.

              (26分)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三: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2分)从国际关系演变的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4分)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6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4分)

               

            • 10.

              (22分)“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出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哪些意图?(4分)为此,美国对欧洲采取了什么重要的经济举措?(1分)

              材料二  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做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如美苏势力范围划分)、政治体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经济体制(WB、IMF、GATT)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使苏联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秩序。

              (据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2)雅尔塔体制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2分)近年我国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主要有“已经瓦解”、“依然存在”两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5分)

              材料三

               

              (3)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试从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