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1)用专有名词概括说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规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材料二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8日)
              (2)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什么?
              (3)用苏俄(苏联)的史实说明道路(政策)“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4)中俄两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哪两大理论成果?其显著的共同点是什么?
            • 2. 在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各国在实践中叉不断探索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7年11月底至12月初,正义者同盟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闭幕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立即着手完成起草宣言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写过两个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在这基础上,马克思执笔写成《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二  布尔什维克一发现自己处于俄国的主人地位,就面临着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挑战。关于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过去已宣传很久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对这一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任何模式可循。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无论在其本国,在东欧一些国家,还是中国均暴露出许多弊端,这就促使毛泽东试图突破苏联模式,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贾松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挑战,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毛泽东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背景及举措。
            • 3.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为重视已建立之体制并试图加以维护,并且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不同时代所累积的智慧结晶。
              --据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1)列举孔子、老子思想中的“保守”主张。
              (2)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历史背景。
              (3)有人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你是否同意这种观念?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二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加以理解。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设想与列宁的实践
              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选自《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列宁的实践: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材料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探索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所描绘社会主义蓝图的基本特征?列宁的实践与此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观点有何分歧?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后来的实践中又有何差异?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认识。
            • 5. 随着现代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入,许多原来局部的地区性问题,现在都变得普遍化、全球化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一位英国人在1906年8月的一封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俄国的事态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似乎已开始被一种新的精神支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建立另一种更好的政府形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新的精神”和“更好的政府形式”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谈谈欧洲扩张与“俄国的事态”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