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 2.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中国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1763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五百年里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这一时期“成为全球主人”的表现是什么?并分别概括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体现了罗荣渠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 3. 1901年,梁启超在其《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史分成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反映出梁启超(  )
              A.以中国中心史观反对欧洲中心史观
              B.从中外关系的角度建构中国通史框架
              C.是以全球史观研究中国史的第一人
              D.不赞同把中国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 4.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 5.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D.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 6. 曾业英在《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写道: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不应简单地以‘革命战胜了反动’而一言以蔽之”;其实质“是实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之争,一个要引向资本主义,一个要引向社会主义,无论哪个目标都高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状态,都是要把中国引向前进。”材料对国共两党斗争的阐释着眼于(  )
              A.进化史观
              B.革命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 7.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
              …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 8.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 9. 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该查阅的历史地图(局部)是(  )
              A.
              B.
              C.
              D.
            • 10. 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注重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