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清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没有外力就不能发生变化的时代”,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清代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其发展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的成长。”对这种变化的正确认识是   
              [     ]

              A.前一观点错误,后一观点正确    
              B.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   
              C.清代发展问题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D.史学研究的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 2.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 3. 胡适指出,“……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⑴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⑵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吗?’⑶对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材料中胡适强调的是
              [     ]

              A.对古代制度的彻底否定                  
              B.对事物的评判要依据现状
              C.不很相信存在过的事物                  
              D.对事物怀疑、质疑的态度
            • 4. 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     ]

              A.事件发生的时地    
              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 5. 国内学术界曾对晚清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不同的解凑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

              A.政治文明演进
              B.经济转型
              C.社会思潮激荡
              D.社会群体
            • 6.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

              A.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在2008年总统选举活动中,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断代史的划分,从一开始就有以政权存亡为外部框架的取意。这种取向,从中国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很长时间中,在中国学者中自然流行。……(其)相对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和国家制定的各类制度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日益转入对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信仰、话语、生活状况和宗教、家族等……的考察,社会学的方法论色彩在这种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最初20年间提出了所谓“宋代近世说”和“中国文化漂移论”。……他是要说明:中国的“近世”,早就发生,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自己早就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是无可救药的了。不过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已经飘移到了日本。
              ——赵轶峰《明史以外看明史:明史研究范式的四个问题》

              (1)中国学者传统的划分历史阶段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学者研究历史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作者是如何理解内藤湖南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考古学者徐旭生曾指出:“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以下考古研究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英国学者罗林生通过“贝希斯顿铭文”破解了楔形文字
              B.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找到了古代希腊遗址
              C.中国近代学者通过甲骨卜辞证实了《史记》中商史可信
              D.中国学者依据文献记载和天文学方法认定武王克商之年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材料二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鸟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鸟从而鉴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

              A.与时代同行
              B.由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