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选修:历史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 2.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气势宏伟,工艺精湛而享誉世界。其中二号铜车马更是出类拔萃。阅读材料:

              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篷盖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仅0.5毫米的铜丝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举例说明二号铜车马的建造特点。

              (2)二号铜车马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 3.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无比珍贵的教科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筑A                         建筑B

              材料二   建筑A,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大庙封顶,6年之后各项雕刻也告完成。她不仅外观宏伟壮丽,精致华美的雕刻装饰也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山墙上的浮雕,形象地表现了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统治权的斗争场景。内殿外墙上用浮雕展现了一年一度雅典公民敬奉雅典娜女神的盛大局面。

              ——改编自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三   建筑B,是罗马最完整的一座神庙建筑。由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克里巴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它的正殿是圆顶圆形大厅,大厅内没有任何支撑物,显得十分高大空旷。在世界建筑史上,如此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还是首次出现。

              ——改编自王瑞珠编著《世界建筑史·古罗马卷》

                  (1)请写出材料一中建筑A、B的名称。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筑A、B用途的相似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建筑B的主要风格,并指出其具体表现

                  (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请以上述两处建筑(任选其一)对此加以说明。

            •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京杭大运河开凿工程的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重修运河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后京杭运河衰落的原因。

              (3)概括指出京杭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 5.

              【加试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


              材料四





              (1)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长城建筑遵循的原则。






              (2)材料二提到了哪些长城建筑的组成部分?并分别指出其军事功能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的理由。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述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 6.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很多,现存古城很多,有许多古城的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但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据调查,包括已经批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大概有50余万项,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遗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现在已经决定不再拆了。过去提出改造旧城的政策,现在也应该转变为整治旧城和保护旧城的政策,一部分重点地区可以进行翻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随古镇风潮的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和情调,与明清宫廷建筑风格极其相仿。近年来,房地产商又把安徽、江苏一带的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开发进了别墅楼盘之中,苏徽风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积崛起。总体看来,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二是苏徽民居风格。

              材料三  历史街区保持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二战后西方经济复苏发展时期,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但是不久人们发现,推土机随意改变着城镇的面貌,若干文物建筑可能被保存,但历史环境被破坏,特色在消失。人们意识到,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在珂本,1975年修订法律,增加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内容。法律规定,“传统建筑集中,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了历史风貌的地区”应定为“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加以保护,先由地方城市规划部门通过城市规划确定保护范围,然后制定地方的保护条例。国家择其价值较高者定位“重要的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

                请回答:

              (1)读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古城文物在历史时限和数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2分)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护”的政策调整说明了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仿古”现象是对城市文明历史延续的重视和保护吗?请结合材料简述其理由。(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指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当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4分)

            • 7. 39、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歙县)弥望皆瓦屋,……草房绝少,屋多建楼,大家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皆本邑产。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一门颜雕刻,费辄数十百金。但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此其所短。……溪山清丽,居此者如置身画图中,故人人有不忍轻去其乡之意。”徽州民居雕饰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最具代表性的棠樾牌坊群,从两头到中间都按忠、孝、节、义排列,以“义”为中心。

              材料二  《陶甓公牍》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近的徽派建筑风格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劵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绩溪上庄制墨名家“胡开文”家族,就遗留有西洋式的门楼。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总结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4分)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分析近代徽派建筑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人民日报》随即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社论,盛赞《十五贯》演出成功。昆剧艺术和浙江昆剧团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地方成立了昆剧专业演出团体。昆剧这一曾濒临绝唱的古老剧种,终于在新中国迎来了艺术振兴的一片艳阳天。

                                                                                                                    ——摘编自《昆曲与浙江》

              材料二: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被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的艺术成就和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世界所认识和赞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摘自《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昆曲成为世界“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理由。

            • 9.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庆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现存约5万余尊,以佛教造像为主。石刻中的“牧牛”“醉酒”“养鸡女”等雕像,是生产和生活的生动表现,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菩萨不披袈裟,头着花冠,身饰缨络,颇似一尊宋代仕女像;另一尊母子像,母亲头包青丝帕,坦胸露乳,怀抱一男孩作喂奶状。这种头包丝帕的习俗,至今仍在大足边远农村地区沿袭。而“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母子同床等画面,并刻偈语:“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

              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左右侍立“大法”“真人”14尊像;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

                                             ——摘编自刘长久等《大足石刻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大足石刻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足石刻特点形成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