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及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理想国》一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首先,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和激情。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军人代表着激情的部分;人数最多的“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着欲望的部分;而理性部分则更多地表现在“护卫者”(统治阶级)身上。如同在一个和谐的个体中那样,在一个和谐的城邦中,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一起起作用,但理性部分必须控制其他两个部分。“护卫者”应由一个“哲学王”来领导,因为他们“具有知识”,接受过专门训练,经历过特殊社会生活。

              ——摘编自(美)沃尔夫《大人物和大问题:那些影响历史的人和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念产生的背景。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 3.

              (25分)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材料三  1734年,他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他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7分)


              (3)材料三中的他为什么会认为英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又为什么会盛赞中国的“孔子时代”?(10分)

            • 4.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 5.

              在北京孔庙,清康熙帝于1684年为孔庙大成殿题“万世师表”匾;1914年袁世凯亲书68字“大总统告令”与“万世师表”匾相对;1916年撤除其他匾额,改悬民国总统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文革期间,各种匾额毁坏殆尽。对以上行为的目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康熙是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利于统治
              B.袁世凯是为其复辟帝制而制造舆论
              C.黎元洪是利用孔子思想来宣传共和
              D.文革期间毁坏匾额是为肃清封建糟粕
            • 6. 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③主张变法革新 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 7.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五四:未完成的启蒙》(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4)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 8. 义利之争始终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西哲之议
              亚当•斯密曾经设想,上帝创造世界和钟表师傅制造钟表一样,在人类心灵上设计和制造了如钟表的齿轮一样的利己心。钟表一经造好便自行运转,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把自己的资本投向最能谋利的地方、行业,而这些地方、行业又正是最需要资金的。这样,就在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达到了他原非出于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
              --段治乾《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探析》
                  材料三  伟人之论
              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义利合一并不是义利的绝对同一,或简单地把义视为利或把利视为义,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使道义与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与功利本质上是合一的。
              --王泽应《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你对“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亚当•斯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义利观并分析其意义。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 10. 梦想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每个人、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梦想天下应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想状态,统治者应该“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百宙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摘编自《孟子》(1)孟子认为理想的治国思想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材料二  清国革命领袖孙中山……多少年来,他一直都是满清王朝统治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个时候开始,他的头颅就被大清政府重金悬赏,然而他却能一次次逃脱大清政府编织的追捕网,并且悄无声息地周游世界,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指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
              --1911年10月14日的《纽约时报》(2)孙中山为实现救国梦想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救国方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在《独立宣言》之后制定的宪法等各种法律为美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个人再好的梦也难以实现。
              --刘植荣《解读美国梦》(3)结合所学知识阐释1787年宪法如何为美国梦提供法治保障?宪法后来又以何种形式不断完善和发展?
              材料四  出生于马其顿的穆斯塔法•凯末尔实现了“青年土耳其党”多年以来的梦想: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在创立新土耳其后,凯末尔转而致力于创造新土耳其人这一同样艰巨的任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凯末尔梦想建立的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国家性质是什么?他为“创立新土耳其”和“创造新土耳其人”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列举3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