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国际政治与国家贸易” 某校学生社团组织以“国际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试图从历史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家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讨论问题一”的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主要受到了哪个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城市的发展尤如一本书,每一页都记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景德镇素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
              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瓷器生产分为和土、澄泥、造坯、过刮、汶水、打圈、过釉、入匣、满窑等工序,“共计一环工方,过手七十一,方克成器”。
              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四方远近事陶之人,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万历年间(1573——1620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工”。
              ——选自《景德镇陶录》《明清经济及中外关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伴随着18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
              材料二: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1776年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该城的棉纺厂在1802年有52家,1809年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东京社会风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新政府实施以西方国家为榜样的政策,动员国人学西方。很快,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连同生活习俗纷纷传入。政府制定了行为规范条例,通过天皇“垂范”和媒体的宣传倡导,要求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逐渐“欧化”。……随后,政府颁布法令,废除武士特有的象征身份等级的发型和佩刀特权,即宣布“断发脱刀”。1883年在东京银座大街建成英式建筑“鹿鸣馆”,馆内有18个西洋式活动厅,用于招待西人和本国达官贵人,举办的所有社交活动均按西方仪式。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瓦斯路灯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时期,画家放弃了自己民族风格,民族音乐让位于贝多芬、瓦格纳,连日常生活方式也会全盘学西人。人们争穿洋服,食牛肉,以为时髦;官员着礼服,佩绶带,俨然洋人。一时间,“欧化”铺天盖地。福泽谕吉描绘当时的情景,称欧美文明“如火燎原,旧文明一扫殆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结合材料三中日本东京所发生的变化,指出日本“新政府”推行的相关政策,并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以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深圳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重要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相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 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现代化的进程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高中历史高中三年级(实验本)

              请回答:
              (1)现代化的进程发端于哪个地区?又是如何扩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化的起点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什么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概括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并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趋势,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中写道:“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观点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材料二 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1)材料一中“南北分裂” 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公元1500年前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导致“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分别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
              材料一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届博览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帐篷变高楼,黄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那些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表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上表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利用表中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图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