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文献纪录着人类社会演变的足迹。
              主题1  竹简木牍
              2002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湘西里耶古城遗址发掘出土了(甲)3万多枚秦简牍,主要是官署文书。文书格式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时刻构成,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及转运书等。(乙)简牍的时间是公元前222年至前210年。(丙)书写字体和楚国字体风格相距甚远。如图1为我国发行的《里耶秦简》邮票。(丁)左边秦简内容为“乘法九九口诀”。
              有的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材料结论
              秦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湘西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才纳入秦的管辖范围
              秦始皇在楚国旧地推行了“书同文”的政策
              秦朝已将乘法九九口诀运用于农业生产
              (1)请指出材料与结论对应准确的序号。如果要使其他序号的材料和结论准确对应,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对结论进行怎样的修改?
              主题2  学者著述(图2)

              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2)根据材料,概括两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比较这两种思想反映的不同社会背景。
              主题3  新闻报道
              清末创刊的《北京醒世画报》记录了宣统元年(1909-1910)间的北京民众生活。其中,一则报道述评:“汪姓少妇时常与他(她)男人讲平权自由,前两天该妇人晚上出去没回家。他(她)男人一问他,他(她)反炸啦,说现在时代平权自由,我不能受你压制,我爱怎么就怎么,你管不了。咳,这叫野蛮不要脸,那能算自由吗?”此外,诸如反对女子公开抛头露面、斥责主家虐使婢女、同情女子外出摆摊补贴家用等均有报道。
              (3)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材料所述社会现象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充分运用材料。)
              主题4  文献荟萃
              《理想国》、《九章算术》、《十日谈》、《哈姆雷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狂人日记》、《地质力学概论》
              (4)围绕“历史文献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项文献,提炼出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文献,以这4项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文献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法国革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为激烈的革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自由和激进民主政治的语汇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攻占巴士底狱


              图二 《人权宣言》


              图三 处死路易十六



              图四 拿破仑


              图五 《自由引导人民》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利。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摘自《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
              材料四 2004年1月底,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重要演讲“法兰西民族和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悠久的伟大民族………,法国大革命为近代中国人民推翻专制统治的斗争带来重要启迪。”
              (1)材料一图片是18-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缩影。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法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人权宣言》被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请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这位意大利人的话是因何而发?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国革命曾给中国等国家革命以重要启迪。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到19世纪法国社会先进性在思想、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国王控制着全部国家权力,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财政支出无度,监狱制度黑暗,中央机构混乱,宫廷生活糜烂……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第三等级同封建制度的尖锐对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式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卢梭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
              ——马克思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的“三大革命”分别是指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试简要说明它们是怎样催化“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比较卢梭与马克思主张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理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必须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或监督它所制定的法律的执行。贵族应组成团体和平民团体同时享有立法权,二者有各自的议会。但是贵族的团体是世袭的,在立法上只有反对权,不应有创制权。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种权力既要分立,叉要互相制约。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因为政府各部门时时需要采取急速的行动,一个人管理比由几个人管理要好。行政机关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否则立法机关就要变成专制。行政机关也应通过它的“反对权”来参与立法。司法权应由选自人民阶层中的人员组成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行使,它不为某一特定阶级或某一特定职业所专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及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侧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yè,拖拉),……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作家们一般称之为自然权利的,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因此,这是自由地用他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认为最适合的手段做任何事情的自由。自由这一词语,按照其确切的意义来说,就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霍布斯与孟德斯鸠讨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各自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所讨论话题的出发点是什么,试对他们的主张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