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中山和甘地同为“亚洲觉醒”的先驱,他们经济思想的共性是(  )
              A.争取民主自由
              B.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主张本民族经济独立
              D.以传统手工业对抗现代工业
            • 2.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主张(  )
              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B.“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C.“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
              D.“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 3.

              有人把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受外来思想影响的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是“西方文化主导时期”。这个时期应该是

              A.1840~1860年
              B.1860~1894年
              C.1895~1920年
              D.1921~1927年
            • 4. 近年来,社会阶层及其分化问题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大夫之职业,虽皮肤蹙浅者亦不复治,而专从事于奔走进取;其薄书期会(经常要看书开会,没有空闲),一切惟胥吏(胥吏,指除政务官外的政府办事人员)是听。而吏人根固窟穴(本地人家,宗法家族势力强大),权势熏炙、滥恩横赐、自占优比……轻重予夺,惟意所出(成为基层恶势力).故今世号“公人世界”,又以为官无封建(世袭)而吏有封建者,皆指实而言也。” --摘编自叶适《叶适集》
              (1)据材料概括“公人世界”里胥吏的特点。

              材料二  

              中等社会承担着“破坏上等社会”和“提挈下等社会”的双重责任……中等社会必须走向下等社会,与“下等社会为伍”,并用新的社会理想经纪下等社会,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中坚,进行“有价值之破坏”和“有秩序之革命”。  ----节选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首的“中等社会”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后为“提挈下等社会”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响。(注:请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
              材料三
              抗战爆发后,为改进党务与调整党政机构关系,统一确定县各级组织,强化地方政权,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9月颁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根据纲要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以下为保、甲……为加强党治,县党部下,设乡(镇)分部和保甲小组,以层层节制,逐级运作。
              (抗日根据地)自然村设有村公所,是行政村的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是村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村民大会闭会后,由村民代表会行使最高权力。村公所一般设有村务委员会,由正、副村长及其他人员组成。村务委员会主要讨论村政工作,以少数服务多数的原则通过决议,付诸实施。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工人、贫苦农民的比例增加。
              --选自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
              (3)据材料,归纳国民党和中共在农村基层建设方面的不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 5.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演说到:“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对其主张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民族平等
              B.推翻满族统治,实现三权分立
              C.反对专制统治,推翻满族统治
              D.强调五族共和,共倡自由平等
            • 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马尼拉(菲律宾)返回的广东商船,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以购买广东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摘自《广东对外贸易资料汇编•明清卷》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广东海外贸易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对当时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图1为1850~1913年欧洲对外投资趋向图。

              (2)面对欧洲经济扩张的巨大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三  图2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3)据材料三,指出福建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材料四  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分析其原因。
            • 7. 最近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四种观点。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丙 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丁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回答:
              (3)指出材料中甲、乙、丙、丁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C.夸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 9.

              晚清名人黄遵宪曾说“近年以来,民权自由之说遍海内外,其势长驱直进,不可遏止,而或唱革命,或称类族,或主分治,亦嚣嚣然盈于耳矣。而仆仍欲奉王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及其成功则君权民权两得其平。”由此推论,黄的思想主张是( )

              A.中体西用
              B.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
            • 10.

              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由此可见

              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
              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
              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