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中山和甘地同为“亚洲觉醒”的先驱,他们经济思想的共性是(  )
              A.争取民主自由
              B.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主张本民族经济独立
              D.以传统手工业对抗现代工业
            • 2.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主张(  )
              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B.“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C.“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
              D.“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 3.

              有人把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受外来思想影响的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是“西方文化主导时期”。这个时期应该是

              A.1840~1860年
              B.1860~1894年
              C.1895~1920年
              D.1921~1927年
            • 4. 近年来,社会阶层及其分化问题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大夫之职业,虽皮肤蹙浅者亦不复治,而专从事于奔走进取;其薄书期会(经常要看书开会,没有空闲),一切惟胥吏(胥吏,指除政务官外的政府办事人员)是听。而吏人根固窟穴(本地人家,宗法家族势力强大),权势熏炙、滥恩横赐、自占优比……轻重予夺,惟意所出(成为基层恶势力).故今世号“公人世界”,又以为官无封建(世袭)而吏有封建者,皆指实而言也。” --摘编自叶适《叶适集》
              (1)据材料概括“公人世界”里胥吏的特点。

              材料二  

              中等社会承担着“破坏上等社会”和“提挈下等社会”的双重责任……中等社会必须走向下等社会,与“下等社会为伍”,并用新的社会理想经纪下等社会,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中坚,进行“有价值之破坏”和“有秩序之革命”。  ----节选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首的“中等社会”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后为“提挈下等社会”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响。(注:请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
              材料三
              抗战爆发后,为改进党务与调整党政机构关系,统一确定县各级组织,强化地方政权,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9月颁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根据纲要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以下为保、甲……为加强党治,县党部下,设乡(镇)分部和保甲小组,以层层节制,逐级运作。
              (抗日根据地)自然村设有村公所,是行政村的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是村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村民大会闭会后,由村民代表会行使最高权力。村公所一般设有村务委员会,由正、副村长及其他人员组成。村务委员会主要讨论村政工作,以少数服务多数的原则通过决议,付诸实施。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工人、贫苦农民的比例增加。
              --选自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
              (3)据材料,归纳国民党和中共在农村基层建设方面的不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他(袁世凯)居于保皇党与革命派之间,试图平衡双方的诉求,并引领局势走向和平妥协。中国从此要走向自治,这一点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已非常明晰,但他们的争议在于是效仿美国采取共和制,还是效仿英国采取有限的立宪君主制,革命党人持前一种主张;袁世凯则和大部分对华友好外国人士一样存在疑虑,如果立即与古老的君主制传统走向决裂,这一做法是否谨慎?另外,他们还担心,广大的中国民众是否已经达到足够的教育程度,拥有足够的国家意识的觉悟和团结协作之心来为即将到来的共和政体提供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二 1913年法国学者勒庞针对远东中国刚刚发生两年的共和革命,勒庞预言,中国不久会发现,一个失去了漫长历史给它披上的盔甲的社会,等待着他的是怎样的命运,在几年血腥的无政府状态之后,它必然会建立一个政权,它的专制程度将会比它所推翻的政权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勒庞之前的托克维尔,对他身后发生的中国革命,同样具有准确的针对性,一个国家,如果他原来是个人集权管理,并且习俗和法律也都接受这种管理,而现在,他想建立类似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那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在这种共和专制下,会比欧洲任何一个完整的君主制更难以忍受,对此,我们可以在亚洲寻找可以比照的东西。

              ——摘编自邵建:《清末的共和与立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当时面临的政治局面及所持的政治立场。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袁世凯与勒庞、托克维尔政治立场的相同之处,并简述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二 清末民初国旗变化

              材料三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是谁?据材料一,概括它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对比材料二中清末民初的国旗,说明五色旗的设计体现了哪些政治理念?

              (3)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

            • 7.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演说到:“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对其主张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民族平等
              B.推翻满族统治,实现三权分立
              C.反对专制统治,推翻满族统治
              D.强调五族共和,共倡自由平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