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位哲人曾说:“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图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 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游行中的标语方阵

              (1)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进行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什么?这一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6分)
              (2)图1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根据图2中的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8分)
              (3)图3、图4、图5所体现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分别侧重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材料中的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本质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7分)
              (4)结合上述探究内容,请你就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作用写出各自的主题词。(3分)
            • 2.
              (13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材料三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写道:“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4分)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4分)
              (3)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主张的历史意义。(5分)
            • 3.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请回答: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D组:毛泽东和邓小平


              (1)指出A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同是向西方学习,B组人物比A组有何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组人物在近代中国掀起什么运动?试比较两人在运动中的主张主要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日:“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二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人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康有为打着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年06期


              材料四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对待东西方文化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对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康有为是如何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胡适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缤纷各异。中西文明在冲突、碰撞与交流中,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对法国的影响最为强烈。伏尔泰大加称赞中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最广阔的、最富有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时代背景阅读材料一,简要说明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列举伏尔泰及同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6——18世纪中外科技成果展示


              (2)材料二中展示的是中西方的两部名著,分别代表了17世纪中英两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分别阐述这两部著作的内容以及历史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部著作在思想影响上的本质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索强国之路。


              材料四 19世纪后半期,中国出现翻译西方著作的热潮。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译印西书159种,1075卷。除历史、政治、兵制等30余种文科书籍外,其他均为工、农、矿、商、算、理、化、电、光、声、天、地等方面的书籍。在翻译西方著作过程中,严复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译著《天演论》(《进化论与伦理学》部分章节)影响广泛。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令之人,不自爱国, 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1)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乏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 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客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恿屡言之, 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批判孔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孔子得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

              ——(英国)洛克《政府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思想的基本观点。他的观点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不问为专制国为立宪国,其(法治)为用,举无以异也。而首揭此(法治)精神,薪尽火传以适于今者,则管子也。” 

              ——梁启超《管子评传》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