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棋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

              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表明

              A.改造农业是“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
              B.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生产积极性
              C.列宁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D.农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 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农业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末,苏俄(苏联)在农业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有何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摘自石惠莲《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 “不是。”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 “不是。” 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 “哲学?” 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摘自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材料三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摘自网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说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罗斯福说自己是“民主党人”实质上代表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主要观点: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修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历史》必修II(岳麓书社)

                材料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材料三: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表1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据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

              表2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编制

                材料三 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了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地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据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较之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香港《明报》1999年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位居榜首。
              (1)马克思在英国广播公司举办评选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中位居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四: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材料三中说毛泽东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材料四中所说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上述中外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全集33卷

                材料二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拉尔德·W·约翰逊在《罗斯福:独裁者还是民主主义者?》一书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也正是他最深切的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他是一位外科医师,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并取得新的生命。”
              ——舍伍德著:《罗斯福与霍普金斯》,P 113~114

                材料三 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他承诺,政府将在未来数周内公布新的刺激经济增长方案。 
              ——中国财经信息网 2009—4—11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苏俄和美国分别遇到怎样的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针对困难,两国分别采取什么政策?根本出发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你对当今世界的知识,分析材料三图中人物为应对危机突出采用了什么手段?你对此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刺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三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其中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迭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向共产主义过渡经历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现材料四变化的原因在制度和政策方面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