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这一时期取得的“进展”有( )

              A.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B.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
              C.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D.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
            • 2. 根据下表,你认为正确的是(   )

              年份

              1966-67

              1967-68

              1972-73

              1974-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A.当“文革”走上正轨以后,经济开始逐渐回升;
              B.“文革”虽是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周、邓主持工作时,进行了全面整顿,成就明显;
              D.“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3. 下图反映的经济特征是(    )       

              A.计划经济
              B.新民主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
              D.市场经济
            • 4. 下面是1953~1975年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比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

              A.因贫穷导致投资量严重不足
              B.已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
              C.注重国民经济间的协调发展
              D.主要靠重工业拉动经济增长
            • 5. 13、商业广告在建国初期一度很活跃, 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C.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
            • 6. 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语汇,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合作社 ②大跃进 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 7.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北京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她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和充满魅力的现代气息。某中学同学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准备组织一个大型图片展览,题为“首都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下是展览中同学们搜集的一部分图片
              第一组:


              请回答:
              (1)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她被劫掠焚烧是在列强发动的哪次侵略战争期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问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二组请为这组图片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北京——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象征
              (4)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奋斗。请仿照图3的示例,为图4、5、6撰写解说词。


              图3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图4卢沟烽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开国大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6伟大转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五年”为单位进行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模式,起源于前苏联。1929年4月联共(布)十六大制定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等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回忆。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前面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第十一个“五年”中“计划”让位于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的“规划”。
              (1)归纳材料一,指出“五年计划”模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模式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计划变规划,虽“一字之差”,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一汽”与“红旗”大事年表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兴建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在中国,“红旗”二字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轿车品牌的含义,新中国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都与“红旗”有关。请根据材料,指出“红旗”轿车见证了新中国哪些历史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以一汽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