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材料二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况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l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申报》。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的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青睐,很难说不是因为其丰富的西学内容。

              ——摘编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l0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活动。(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4.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8年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英国文书都用英语书写,遇到中英文意冲突时,以英文为准。

              1862年

              广州买办唐廷枢,因为目睹“诸友不通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受人凌辱者有之”,特地发奋编写的英语教科书《英语集全》出版。此书不但方便中国人自学英语,也可以让英美人士学习汉语,风行海内。

              1868年

              (同文馆学生)张徳彝首译了“自行车”,“电报”“螺丝”,还向国人介绍了诸如“蒸汽机”“升降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等新事物。

              1877年5月

              《申报》一则启事招买办,要求“须识英语并熟于进出口各货生意”。

              1891年

              《纽约时报》刊发消息:“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

              1904年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以英语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近现代新式教育的正式确立。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民国初年英语教学在晚清及清末已进行了几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日渐巩固。

              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
              (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 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 5.

              《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申报》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外报。《申报》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

                               —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与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概述《申报》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曲折发展的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况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令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

              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7.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侵犯;欺侮),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三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四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3)材料三中的择偶标准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4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 9. (12分)大众传媒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那时我已稍能读报纸,也稍知时事,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合葬黄花岗,上海的《民立报》所发表的惋惜痛恨文章,我读了深受感动。林觉民遗妻书,曾教我流了不少眼泪。

                                                                   ——《苏雪林自传》

              辛亥武汉起义,上海《民立报》日事制造利于革命之电报新闻,清吏震惊,党人气盛。

                                                          ——邹鲁编著《中国国民党史稿》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1月)

              材料三  (2011年底)网友对2011年的微博大事件进行总结:一月:空巢老人;二月:微博打拐;三月:日本地震;四月:瘦肉精;五月:私奔;六月:郭美美事件;七月:甬温高铁事故;八月:京沪高铁全线贯通;……

                                                     ——罗志渊:《微博时代,微博力量不可忽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期间报纸发挥了怎样的作用?(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在孙中山看来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微博在公共事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与报纸相比,微博有什么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2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材料二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1876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三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



              ⑵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⑶据材料三,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⑷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