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2分)观念革新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

              材料二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龙的观点。(2分)材料二中,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要求:不得照抄材料。2分)

              材料三  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也更多更深刻。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征出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4分)

              材料四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3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3分)概括说明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4分)

              材料五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中所示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2分)

            • 2.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令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图一 舌战群臣                    图二 皇太后的哭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1分)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回答)(9分)
              (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孝文帝改革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形,其哪一改革措施突出反映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聪明才智?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
            • 3.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1)依据相关内容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
              (2)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西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据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变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面对风细雨还是雷厉风行的困惑。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考,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商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要什么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

              ————梭伦

              材料三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



              (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四的改革对本国的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 7.

              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秦是亡在“转型”失败上。统一六国之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秦已经不是“战争机器”了,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让其还在这条不归路上狂飙。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已经是统治者了,却还把自己当成掠夺者。

              ——网文《商鞅:为什么他成就了秦国,却成就不了自己》

              材料五、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结合材料二、三、四、五,谈谈你作出以上判断的理由。

            • 8.

              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秦是亡在“转型”失败上。统一六国之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秦已经不是“战争机器”了,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让其还在这条不归路上狂飙。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已经是统治者了,却还把自己当成掠夺者。

              ——网文《商鞅:为什么他成就了秦国,却成就不了自己》

              材料五、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这些评价?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及其促使秦国变法呈现出的特点。



              材料二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社会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解决矛盾的不同形式及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材料四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