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选做题:本题有两个题目,请选择要做的一道题,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和法国同样热衷于批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的条款。德国和协约国政府经过长期的争吵之后达成了妥协,根据这一妥协,德国政府同意把12名被告带到设在莱比锡的德国最高法院,协约国则作为起诉人。经过审讯,6名被告被定有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如果在群情激昂的日子里,协约国政府同意做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如果他们也愿意把被德国指控犯有同样违法行为的他们自己的任何国民交付审讯,那么整个诉讼程序或许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创新,并且会成为人类要求使国际法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法律保证。                    ——摘编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 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提出了一整套大胆的公共工作计划,从而骗取了民众的支持。在1932年举行的大选中,纳粹投票支持率飙升到了37%以上,此后,纳粹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德国国会中的最大集团。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当选为德国总理。就这样,德国民主走向毁灭的道路。

              ——摘编自尼尔·费格森《世界战争——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关于审判战犯的观点并简析其合理性。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民主走向毁灭的道路”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姚莹(1785—1853年),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侵占台湾,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击退敌军五次进犯,这让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交章弹劾。中英谈判时,英国谈判特使璞鼎查诬蔑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1843年,姚莹被捕入狱。后经友人大力营救出狱,但仍被贬谪川、藏。面对政治打击,姚莹不改初衷,在出西藏后写出《康輶纪行》15卷。书中对西藏的宗教民俗、地理交通等皆有记录,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亦皆有所阐述,揭露英、俄两国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和相互之间的矛盾。书中对“西洋各国情节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认为“知彼虚实”,“徐图制夷”,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咸丰帝即位后“复用姚莹,擢为广西按察使,剿粤匪之乱,病逝军中”。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姚莹五战五胜却被捕人狱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姚莹进行简要评价。 

            • 2. 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又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国家是

              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中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3. 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都为维持和平建立了国际性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意见。这些内容被列入国联盟约中。盟约规定会员国“必须将本国军备减至最少之限度,以足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及共同实行国际义务为限”;“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德国在中非的前殖民地,由委任国“负地方行政之责”。 &;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整理
              材料二:国联成立的最初几年,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日内瓦议定书》。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中国也是国联的创始会员国。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国联调查后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但认为日本有“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事实上成为空谈。
                                                                                                                                                   ——摘编自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三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被列入国联盟约中“取得一致的意见”的内容及美国没有加入国联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国联的创始会员国的依据,并概括编者是怎样评价国联的。(8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完成表中划线处的空格,并简述联合国成立对世界的作用。(10分)

            • 4. 材料一 :1919年“五四事件”前《大阪朝日新闻》关于山东问题的主要报道

              发表时间、版面

              标题

              字数

              来源地点

              主要内容

              1月1日,14版

              青岛还附要求

              约70

              纽约

              客观表述中国代表团意见

              2月8日,1版

              支那委员小策

              约500

              东京电话采访巴黎

              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和会上日中代表对山东问题的辩论

              3月27日,1版

              山东还附要求

              大字,约70

              巴黎

              推测中国委员会将在下周的五国会议上提出归还青岛

              4月26日,1版

              山东问题与煽动抵制日货

              约1900

              上海

              指出中国排日亲美的现象日益严重,强调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正当性,指责英美等国在排斥日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正是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党培育和形成了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内涵概括为二十四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材料三 《红军过草地图》和毛泽东《长征》诗:(图与诗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关注报道山东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 “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实事求是”是如何体现的? 导致材料三这次“远征”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德国的赔偿问题是巴黎和会后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之一。协约国各成员国连恢复自身经济的各项计划也想依赖德国的赔偿。美国虽是战胜国之一,其领土未遭战火破坏,德国的赔偿也没有美国的份额,但美国对赔偿问题却十分关心。美国支持英法向德国索取赔偿,但反对向德国勒索高额赔偿,不赞成法国控制赔偿委员会,随意对德国进行制裁。
              ——摘编自刘陵、洪育沂主编《国际关系史简编》
              材料二 为解决因德国的赔款问题而引发的鲁尔危机,1924年4月,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了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由美英等国给予德国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稳定货币。二、德国必须恢复经济统一,任何外国组织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五、德国必须以其最大能力按期支付赔偿。今后如遇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时,关于制裁德国的决定,应由赔偿委员会一致通过等等。
              ——摘编自刘陵、洪育沂主编《国际关系史简编》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美国插手德国赔偿问题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约国对德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道威斯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9分)
            • 6. 进入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
              请回答:
              (1)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实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20世纪上半期,伴随着美日的同时崛起,中、美、日关系几经演化,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在三国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回答:
              (1)三次国际会议对中国山东或台湾的主权问题有何规定?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中日矛盾,在三次会议上美国各持什么态度?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大西洋宪章》发表                    图2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主题?简述其影响。





              材料二 

              “坦率地说,如果不是以恶制恶而是耐心地与之抗争,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威胁、暴力和伤害一类问题。”

                                                   ——甘地

              (2)材料中甘地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它对当时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这种思想主张在当今解决国际问题方面有何现实意义?



              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讲话》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邓小平在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上提出什么方针政策? 进入21世纪,我国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又有何举措?

            • 9.

              下列为20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国际会议。它们( )

              1919年1月18日

              巴黎和会

              1921年11月12日

              华盛顿会议

              1941年8月14日

              罗斯福和丘吉尔大西洋会晤

              1942年元旦

              26国华盛顿会议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①反映了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变化

              ②都由大国操纵并损害弱国利益

              ③都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 

              ④展现了人类对和平的美好追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10.

              材料一:(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战斗舰6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12艘……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在德国建造及获得之任何潜水艇虽为商务之用,亦应禁止。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通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 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材料3:(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比较材料2和材料1,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 针对《凡尔赛和约》,德国曾在1936年采取过什么重大的行动? 

              (2)结合材料1,指出材料3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些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