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清初沿用明代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将各种赋役合并征银。地方各种差役杂派有增无减,各级官吏贪污勒索,人民又遭受沉重的赋役之苦,被迫抗税、逃亡、隐匿地丁,以致了额无定,丁银难征,中央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依照上年各地的报丁数,固定税额,为以后征丁银的标准,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减少时,以新增人丁抵补,税额不变。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开始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摊丁入地的税制。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和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大致是每两银的田赋摊入丁银一、二钱。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而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8分)

            •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并用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 --《清史稿·地理志》
              材料二  五十二(1713年)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得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 1689 年 8 月 27 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 1692 年 3 月 22 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2分)综合以上材料,从民族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角度,对康熙帝予以恰当的评价。(2分)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 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 6.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

              实际 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 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 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6 分)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4 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6 分)

              材料三 国籍问题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 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1907 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 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 ,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 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 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 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 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 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 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 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 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9分)

            • 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请回答

              ⑴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6 分)

              ⑵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3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3分)

            • 8.

              有人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治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盛世局面”。有人说:“历史所说的康乾盛世时期,其实正是中国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有人这样评价康乾盛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用经济史内容说明理由。

            • 9.

              (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康熙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