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唐太宗和康熙帝都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下列关于他们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开创了古代中国盛世局面       ②对中外交流都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③都采取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措施④都通过战争维护国家主权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 2.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②康熙崇尚儒家文化③“尊孔”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④康熙注意缓和满汉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清初沿用明代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将各种赋役合并征银。地方各种差役杂派有增无减,各级官吏贪污勒索,人民又遭受沉重的赋役之苦,被迫抗税、逃亡、隐匿地丁,以致了额无定,丁银难征,中央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依照上年各地的报丁数,固定税额,为以后征丁银的标准,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减少时,以新增人丁抵补,税额不变。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开始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摊丁入地的税制。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和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大致是每两银的田赋摊入丁银一、二钱。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而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8分)

            • 4.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主权
            • 5.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 6. 3、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圣谕十六条”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秩序,以及仁慈、服从、俭约、辛勤工作的美德。康熙又挑选一群满汉大学士,与之精研四书五经。皇帝研读儒家经典、勤练书法的消息被“走漏”给群臣知悉后,群臣盛赞康熙是“圣君”。该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初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的迫切需要
              B.传统儒家文化强大的同化功能
              C.康熙帝对儒家思想的尊崇
              D.实行文化专制以加强君主权力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并用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8. “国家初制,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这种政治架构出现于何时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 --《清史稿·地理志》
              材料二  五十二(1713年)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得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 1689 年 8 月 27 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 1692 年 3 月 22 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2分)综合以上材料,从民族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角度,对康熙帝予以恰当的评价。(2分)

            • 10.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以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