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认真阅读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引自《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④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 38、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竞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6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9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l万多公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

              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1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8分)

            • 3. (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 4. 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级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 5. 13、下列关于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第一”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中国自办的第一家航运公司是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中国自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③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是北京—天津航线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南京

                     ⑤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冯如制成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 6. 35、近代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而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下列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当时修建铁路遭到顽固人士的反对
              B.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C.此人认为当时中国不适宜修筑铁路
              D.根本目的是为了说明修筑铁路便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 7. 从曼彻斯特到上海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铁路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此后迅即向全世界扩展,包括中国的上海。(10分)

              1830年,当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进行试运行时,年幼时的范妮搭乘了这辆火车。多年后,她回忆道:‘我父亲认识几位对这一事业非常感兴趣的绅士,当斯蒂芬逊提议进行15英里距离的试运行时,他们以极大的善意邀请我父亲带着我参加,并且允许我坐在斯蒂芬逊的身旁,我认为这真是自己毕生最大的荣耀之一。”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建成了淞沪铁路,也称淞沪铁路,它是中国第一条通用铁路。对于这一新鲜事物,时人尚持怀疑态度。不久,由于火车轧死一名士兵而遭致抗议,一些当地绅士也以铁路破坏了风水,汽笛惊扰了祖先的亡灵而大加反对,最后只好由清政府花巨资购买后拆除。

              (1)       如果以“从曼彻斯特到上海”为主题来列举工业革命内容的话,除了铁路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3分)

              (2)       就工业革命的全球性扩展而言,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两地间的工业革命具有哪些差异?(4分)

              (3)       回顾这段历史,对今天上海的发展有什么启示?(3分)

            • 8.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 9. “消失的旧时光1943,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街上随时可见穿西装着旗袍的人流
              B.恋爱的男女约会地点会选择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可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出门可坐双层公交汽车、有轨电车、出远门可选乘飞机
            • 10. 流行于上海的竹枝词《咏火轮车》云:“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反映近代中国人对铁路运输兴起的赞誉。中国铁路运输开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后
              D.国民党统治后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