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趋势的主要原因。
              (3)结合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 2. 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
              (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
              (刑讯)蜜衿(蛮荆)。
              (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 3. 2013年春天的两会,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民的一种梦想:有一小块土地,靠天过日子;建一个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年复一年;自私自利,不讲公德;讲义气,不讲法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不患寡而患不均;期盼明君、清官、侠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我过小日子,我自得”。
              --摘自《中国梦的前世今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造成中国古代农民梦想“我过小日子,我自得”的历史原因。
              材料二  在基本上是以同族之人民互相吸引,建为一国,同时将国境内之语文、律法、风俗予以融合,使成大国之象。
              --孙中山:《万国公报》(1905)
              (2)材料二蕴含的主要思想什么?归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探寻中国“强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孙中山“强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具体而言,大跃进其实就是毛泽东的一个“强国梦”。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话,我们应当能够发现,这还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梦,它也是当时举国上下成百上千万人想要创造人间奇迹的集体雄心的写照。也只有这样一种狂热的强国冲动和极端的民族自信,才能够使全国亿万人,上自毛泽东,下至一般干部与民众,都陷入到那样一种盲目的自信和热情之中,造成那样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体失智的历史现象。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大跃进“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梦”的原因?从特点、方式和后果方面简评大跃进运动。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2013年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
              (4)从经济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对此有何启示?
            • 4.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  )
              A.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
              B.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
              C.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
              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 5. 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材料三 粱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据《史记·商君列传》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