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来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称今湖南、湖北居民为荆蛮,称今淮河及江浙地区居民为扬越。汉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之弟鄂君(鄂当今湖北鄂州)子皙坐船出游,闻摇桨的越人歌声悠扬,而完全听不明其意。歌辞记音为“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子昌州,甚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懂越语者将这首歌译成“楚语”为:“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战国时,楚国占有原吴越之地,司马迁称之为“东楚”。三国吴国灭亡后,吴地著名文学家陆机来到洛阳,因其作品中文字音韵“多楚”而被嘲笑。刘勰在《文心雕龙》批评陆机的诗文“衔灵均(屈原)之声余,失黄钟之正响”。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时期,洛阳话作为华夏“正音”,影响广泛。《南齐书》记载,当时祖籍江南的著名文化人只有三人“吴音不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过,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中比较南北双方使用的“正音”说:“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月良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材料三 欧洲地区的绝大多数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它们虽然同源,但相互之间的差别相当明显。罗马帝 国建立后,欧洲很大一部分地区在帝国的框架下使用共同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在今天的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拉丁语成为流行的语言。同时,拉丁语作为基督教的公用语,随着基督教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欧洲的学术界也长期以拉丁语作为学术语言。但是,语言统一的趋势并没能壮大和延续下去,早在罗马帝国解体后,各自独立的地区就在拉丁文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方言形成法语、西班 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语言。这些语言在近代早期进一步完善,成为各民族国家的通用语言。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至三国时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上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语言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分析其中体现的中国文明发展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厦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时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相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 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