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2.

              (12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家思想家?(1分)他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2分)给儒学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1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是什么?(1分)这与材料一、二有何本质区别?(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2分)

               

            • 3.

              (14分)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引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侧重强调什么?(4分)(2)概述中法两国的两种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自产生的作用。(4分)

              材料三  “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因素,(2分)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2分)

              材料四  “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思想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4)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对“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的理解。(2分)

               

            • 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3分),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1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2分)简述其背景。(2分)

              (3)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四,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3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1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摘自《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摘自《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家学说的关系》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四  近百年来,中国人、东方人都公认,现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于欧洲。学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热点。近百年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文化上的障碍、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一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

              ----摘自《儒学与世界》

              材料五: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究中国儒家经典的主要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困。(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儒家学说被肯定的主要原因。(6分)

              (4)概括四段材料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儒学的认识。(4分)

              (5)材料五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4分)

               

            • 6.

               

              材料一: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四:“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材料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4分)

              (2)不同的手段分别带来哪两种不同的后果?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3)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9分)

               

            • 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4分)根据材料二,说明孟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三,说明董仲舒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的原因(4分)

              (3)据材料四,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6分)并指出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2分)

               

            • 8.

              (1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乃至国际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4分)

              材料二: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7分)

              材料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三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4分)

               

            • 9.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 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在“精神”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的是指什么?(1分)你如何看待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点?(1分)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4分)

               

            • 10.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兴章句下》

              材料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华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却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亡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2分)材料一、二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分)

              (2)材料三宣扬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

              (3)材料四表明了作者对君主的什么态度?(4分)为什么与材料三存在认识上的差异?(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