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6分)中华民族是有着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以上三幅图片中,有清政府的官吏,有爱国诗人,有国民党爱国军官.请用一句话概括将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根据这一理由,请你分别简单介绍他们所进行的活动.(6分)

              (3)“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是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你能说出造成割台湾的不平等条约名称吗?(2分)这个条约还强迫中国开放了哪些地方为通商口岸

              (4分)这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2分)

               

            •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摘编自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1)亚欧非大陆其他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2)新兴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

              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得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些智力和文化发展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摘编自埃德蒙·柏克等著《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1853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他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美使柏驾说:“中国政府,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这些要求都被清政府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

              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

              ——摘编自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西方围绕“公使进京”问题发生的冲突,谈谈你的认识。(6分)

               

            • 3.

              2007年9月21日,《环球时报》发表了“中华民族复兴,促进世界繁荣”专刊,对民族复兴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推出系列专题《复兴之路》,指出中国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迈好每一个脚步,细致入微地倾听外界的每一个声音。中国以一系列和谐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正是想尽我们的力量去理解和叙述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据此回答:(14分)

              (1)近代中国和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哪些重要不平等条约?(4分)

              (2)根据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7分)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请用史实说明。(3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1)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是什么?他提出的统一“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 5. 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一  近代屈辱外交篇

              1842年,英国同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展示二  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的回忆录

              展示三  新时期对外开放篇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展示一,《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展示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中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展示三,列举两个与上海有关的实例,说明中国在新时期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 6.

              (14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有不同的叙述。《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4分)

              (2)请从市场的角度评价材料二中两大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两次与世界市场接轨有何不同。(10分)

               

            •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1900年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9月,《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4年

              华兴会、光复会成立。陈天华著《猛回头》和《警世钟》。

              1905年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

              1915年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从上表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几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并说明这几股进步潮流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2分)

              (2)某校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研究组认为,此表编制者明显忽视了经济文明史部分,据此请加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2分)

              (3)严复译述《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遗产?(4分)

              (4)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想蓝图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 8.

              (23分)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

              1913

              1927

              1932

              1940

              1950

              谷物产量(万吨)

              8600

              7683

              6987

              约8585

              8500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2分)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5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

              (4)例举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2分)

               

            • 9.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 10.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①。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注解①: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也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伐、转换身形。)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的三次建交高峰。如下图: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清朝的对外态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并列举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时的两项重大外交活动。

              (3)依据材料三,分析促成1972年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新旧中国不同的外交态度或外交状况的根本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