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6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

               

            • 2.

              (24分)金融活动在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中枢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典当业有了新的发展,清代典当业特别发达。按照惯例……银两“肥进瘦出”,即收进银两重而借出银两轻。农民的当件与金额,占总额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市民、小商业者、手工业者等乡镇平民,各占l0%左右。

              (1)据材料一分析,明清典当业的发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4分)

              材料二  日升昌票号的掌柜和伙计以人力入股,是为身股,俗称“顶生意”。身股与银股一样,都享有同等分红的权利。大东家所代表的所有者只决定企业的大事,而日常经营管理,完全交给大掌柜。它还有类似于现代复式记账的“龙门账”,银票的印制、密押和销毁程序,总号监督分号的“巡庄制”等一套相当完善的业务管理制度。

              (2)据材料二,概括该票号经营方式的主要特点。这对当代中国企业有何借鉴意义? (9分)

              材料三  全国银行资本总额,1912年为3625万余元,l920年为5197万余元,1925年为l5816万余元,l3年间增长了4倍多。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前13年(1912—1924年)仅济南一地就开设银行23家:占1912—1936年间新开设银行的77%。

              ——《中国金融年鉴》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近代银行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1分)

               

            • 3.

              (30分)中国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突出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开始和展开的,两者几乎并肩而行,因而使得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变得特别复杂。……(表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特点。

              材料三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有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的权力集中的政府来领导,也需要有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奋斗,还需要利用国外的有用资料。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的合理结合。……在1949年之后,……政府的现代化意识和领导力量大大加强,曾显示了它的实力。                                

              ——以上均摘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8分)   

              (3)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新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在过渡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中显示了怎样的“威力”?(6分)   

              (4)据上述材料,说明作者研究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时所采用的基本史观。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启示?(6分)

               

            • 4.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各地纪念活动丰富多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民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1912年—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行业

              企业名称

              经营者

              籍贯

              面粉、棉纱

              茂新、福新等公司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江苏无锡

              酿酒

              张裕酿酒公司

              张弼士(本为华侨)

              广东大埔

              火柴

              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

              浙江定海

              化工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

              范旭东

              湖南湘阴

              机器制造

              求新机器制造厂

              朱志尧

              上海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 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体设想?(2分)结合所学,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中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4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三:(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生产方式与材料三、四的有什么不同?(2分)

              (3).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