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7、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对两国及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苏美两国经济发展各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出现上述基本特征的原因。

              (2)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的扩张所产生的影响。

              (3)这些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基本道理?

            • 2.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

              苏联工人成为西方工人羡慕的对象

              C

              1945年,联合国正式成立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形成

              D

              上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A.A
              B.B
              C.C
              D.D
            • 3.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2分)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4分)

               

            • 5.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苏东剧变的基本成果是西方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念在前苏联国家落地生根,从理论上讲,这些国家已经在欧美资产阶级宪法层面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但是现实上仍然处于某一党派或个人长期的权威主义政治统治之下。有学者认为,一些独联体国家使用民主的语言,但却在实行他们自己的"反自由主义"。当权者通过对媒体的控制和对反对派的打压,系统地操纵着选举。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下,大量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现象仍然存在。

              ——蔡宏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与俄罗斯外交对策》

              材料二:2010年底,突尼斯发生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持续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离开突尼斯。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个国家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史称“莱莉花革命”。随后,这种革命很快波及到埃及、阿尔及利亚、约旦、苏丹、阿曼、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利比亚等国家。

              ——闫颖觉《突尼斯事件的由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前苏联地区剧变后政治持续动荡的地区内因。(9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前苏联及阿拉伯地区民主政治运动的理解。(6分)

               

            • 6.

              (27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是怎样创新和发展的。(3分)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相关史实,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创新的条件?(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开创的新模式对美国发展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性史实。(6分)综合上述,概括各国创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2分)

               

            • 7.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 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 3一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 3

              1959

              169.68

              1954

              169. 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 3

              170.00

              1958

              197.65

              '    1964

              187. 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 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 8. 有学者观点认为,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这些经验不包括(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民主选举人民代表
              C.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D.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 9. 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刨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 10. “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这是《解冻》一书结尾中的一句话。西方评论界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它的出现是由于
              A.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
              B.苏联斯大林时代的结束
              C.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D.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