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修昔底德陷阱”,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运用所学的史实,对上述说法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上述说法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新的说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20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C.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飞机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飞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 4. 两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对法国进攻的相似之处是(  )
              A.迫使法国东西两线作战
              B.法国一直被动应战
              C.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D.进攻取得巨大成功
            • 5.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 6.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历史意义。(6分)

               

            • 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因此,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们已经向苏俄政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可能对他们有用的技术援助和经济援助。……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1941年6月22日)

              材料二  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这方面无法作出许诺。但是,如果条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话,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实施计划。

              ----1942年5月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

              (1)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对苏联采取了什么立场?为什么丘吉尔宣称“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6分)

              (2)材料二中的《备忘录》是针对什么事件提出的?这表明丘吉尔对此持什么态度?目的何在?(9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一般性

              空中)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会完全被摧毁。尼木

              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

              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

              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

              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

              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

              国的15%,……但是美国——这是第二个决定性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

              的力量。

              ——摘自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

              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

              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性命。

              ——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三 (1945年)8月6日,美国将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本海军基地——广岛。事后

              日本人调查该市死伤人数,死者计6万人,伤10余万人。而伤者也大多无法治疗。

              ——摘自《日本拒绝乞降受降目击纪》

              请回答:

              (1)在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分析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观点?(5分)

              (2)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战争中的作用?(2分)

              (3)你对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如何认识?(2分)

              (4)西方人士在分析日本战败原因方面是否客观公正?为什么?(3分)

               

            • 9.

              有关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看法很多,下列哪一点看法缺乏足够的依据

              A.敌对阵营的力量处于明显的优势
              B.美国作为强大的经济实体一直站在德国的对立面
              C.战争开始时候的军事战略决策是错误的
              D.德国没有征服世界的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保障
            • 1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一个主要因素……和平主义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着重于民族主义运动的暴力行为、与军国主义结合以及因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与沙文主义(chauvinism)而在民族间产生冲突。在某些国家如德国,民族象征与爱国性的自负因与过去的战争相关而名声大坏,因此权力争夺和权力斗争一直是国际战争的真正原因,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类的力量,只是达到夺取权力这种目的的手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的民族主义开始产生分化和重新组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英法为代表,竭力维护和固守原有的民族利益、殖民利益和新获得的霸权利益不放……第二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这是一种把民族主义推向极端、最为反动的民族主义……第三种类型是东欧和东南欧众多中小国家的民族主义,这些一战后刚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角逐争夺的对象,无法主宰其民族命运,最后被拖入大战的漩涡,付出了惨重的民族牺牲代价。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提到的权力争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会体现出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出现分化的根源并分析这种分化带来的各自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