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希特勒认为他的东侧受到了保护,在1939年8月25日,他命令军队于第二天早晨五点四十五分开始入侵波兰。这时希特勒认为,失去苏联支持的西欧列强不会设法援助波兰。但是正相反,就在希特勒发布命令的同一天,英国政府的代表与波兰正式签订了联盟条约。与此同时,希特勒听说墨索里尼已决定不参战,至少暂时不参战。这两个挫折使希特勒确信,暂时的退却是必须的,8月25日晚,他取消了入侵命令。

              这位纳粹领袖这时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外交上的另一个慕尼黑。在以后几天中,欧洲各国外交部纷纷提出了各种和解、调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议,而紧急关头的这些努力没有一个产生实际的效果。其时,德国将军们正提醒希特勒,只要再过一个月,便是使我们无法在波兰平原上调动坦克的秋雨季节。因此,8月31日,“元首”发布了向波兰进军的最后命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特勒入侵波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希特勒入侵波兰造成的影响。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不列颠之战开始后不久,一些德国飞行员遇到一种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当时德国飞机还没有独立的机载导航设备,主要靠地面无线电定向信标导航,在过去他们根据地面提供的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轰炸,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而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原来,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电子干扰,也是最原始的电子战。

                 对于德国空军为何败在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手下,德国人贝克尔认为,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的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             —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列颠之战的意义。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办法?分别说明理由。(11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 4.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时, 5月 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 5月 26日英国海军下令进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政府呼吁平民提供任何可用的船只,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风平浪静……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 5月 26日至 6月 4日历时九天,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正如丘吉尔在 6月 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

              (1)根据材料概括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和意义。(9分)

            • 5. 1940年6月10日,罗斯福在弗吉尼亚大学演讲时愤怒地指责一个国家说:“1940年6月10日这一天,手持匕首的人从背后对他的邻居捅了一刀!”他指责的是
              A.德国采用闪电战,进攻波兰
              B.苏联趁火打劫,入侵波兰
              C.日本不宣而战,袭击珍珠港
              D.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
            • 6.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和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推动,1939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在1948,美国储存的原子弹已经由13枚增加到50枚,极大地保持着对苏优势。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子弹研制成功带来的历史影响。 
            • 7. “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日本天皇的这段话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中国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
              B.日本天皇预感到日本的失败
              C.日本在重复拿破仑的道路
              D.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8.

              材料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记者、历史学家。

                 丘吉尔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1940年5月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上任后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凭借进行社会改革、实现全民就业、建立福利国家的竞选纲领当选首相。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1965年1月,丘吉尔逝世,终年90岁。随着大英帝国光辉日趋暗淡,他的逝世似乎象征着一个骄傲的世纪的结束。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丘吉尔为什么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1940年上台组阁和1945年竞选失败的原因。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纳粹党在德国建立独裁统治后,逐步走上毁约扩军之路。德国的举动引起法国的不安,在法国的提议下,英、法、意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沙城举行会议,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希特勒为了离间英、法、意之间的关系,他趁1935年3月下旬英国外交大臣西蒙和掌玺大臣艾登访德之际,主动表示承认英国的海军优势,提议缔结规定德国海军力量不超过英国35%的协定,英国政府欣然接受。   

              1935年6月2日,希特勒派里宾特洛甫以德国无任所大使身份赴伦敦,同英国外交大臣和海军大臣进行谈判。18日,双方以换文形式缔结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等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如果德国要建造超过这一比例的潜水艇,应事先通知英国。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德海军协定》的背景。

              (2)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德海军协定》的历史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