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
              商帮鐮营理念存在时间
              徽商贾而好儒,财自道生明中期至清中叶
              晋商义中取利,信誉第一明代洪武年间至民国时期
              福建自强不息,爱拼会赢明嘉靖至民国初
              广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明嘉靖末至今
              山东重土安乐,诚实守信明末至民国前
              宁波灵活善变,开拓创新明末清初至今
              ---张正明《中《十大商帮》(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2)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手工业保持传子不传女的传习方式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商帮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商帮得以兴盛的条件。
            • 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请回答:
              (1)材料一石画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根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怎样的不利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 3. 扬州盐商是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特别是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盐商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积极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并存,在商业行为风格上自成一派。另一方面长期被封建落后思想所禁锢,重本而轻末。
              --摘编自朱迪《扬州盐商衰落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内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扬州盐商文化的社会影响。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旱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1949年的98个增加到1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 5.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新兴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重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苏州则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雇匠织造,谓之机户。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的情景……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而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高名,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由是观之,良贾何负于鸿儒。”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以盛泽镇为代表的市镇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并予以说明。
            • 6.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樊树志《国学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 8.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耕社会不知不觉中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松江府“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经济领域有什么新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关系的认识。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  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  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  思想潮流(清初对明代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 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 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里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 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 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年间票号产生。票号又称票庄或汇兑庄,是晋商在全国贩销商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最早经营这项业务的是西玉成颜料庄,它在北京、天津、四川等地均设有分庄。起初,在京的山西同乡常把现银交给西玉成北京分庄,再凭北京分庄写的信,到西玉成总号取款。后来,西玉成总经理雷覆泰发现这种现款兑拨是一个生财之道,便开始专营这一业务,号名改为“日升昌”。
              (1)依据材料一,指出票号的职能。结合所学,说明票号产生的条件。
              材料二  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毋任洋人银行,专我大利。……所谓挽外溢以足国者。”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
              (2)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宣怀办银行的目的。
              材料三  1980年4月,邓小平在与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的会谈中提到:“我们很穷,我们同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需要世行帮我们赶上去。”同年5月15日,中国在世行的合法地位正式恢复。
              2010年世界银行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银行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
              (4)结合所学,谈一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