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宋代商业发展显著,备受文人、学者称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材料三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宋代
                  学 者主 要 观 点
                  钱  穆(中国)贫弱的新中央: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马克垚(中国)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生产力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国外学者都认为中国在宋代已接近现代化,只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宫崎市定(日本)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埃狄纳•巴拉兹(法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孙隆基(美国)在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宋代历史地位的多种观点,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补充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并说明所依据的观点或史学理论。(要求:史实和史学理论与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必须正确,论述充分。)
            • 4. 中国古代商业受封建国家政策的影响,发展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姓名籍贯经商前境遇致富后简况资料来源
              江应萃安徽婺源家贫往浮梁为佣积累资金自开瓷窑光绪《婺源县志》卷28
              王学炜安徽婺源少贫为人佣工业木于泰州致富,捐资修桥筑路赈灾“不惜巨资”同上卷34
              倪尚荣安徽祁门家贫,采薪以奉亲,嗣习操舟业贾于鄱湖阊水间,家道日隆。后以五品衔受奉直大夫《祁门倪氏族谱》续卷
              李士葆安徽婺源家贫佣工芜湖货本经商,家道隆起,捐银千两建造会馆光绪《婺源县志》卷34
              鲍志道安徽歙县家贫,无以为生辅佐吴太守经营盐业,“自居积,操奇赢”,后任两淮总商《棠樾鲍氏宣堂支谱》卷21
              材料三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己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6. 材料一  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摘编自《管子•度地》
              材料二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三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7. 城市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城市化进程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大约有占日本总人口数三分之一的“流民”从农村进入城市。1920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8%左右,到1940年已经上升到了将近35%.……1919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经过黄金一战的发展,日本的国内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社会呈现什么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 8.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新型学习方法。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历史《必修2》后,对“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请你和他们一道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宋时期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2)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3)依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