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手工业发展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大一统局面形成
              D.科举制度全面实施
            • 2.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 3.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
              1889698454491100000
              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 4.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炎(晋武帝,265‘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290年病逝)对人口增殖,颇为重视。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给出嫁,由官吏代择配偶。一家有五个女儿(奖励养女儿,因为民间保存战国以来生女不育的恶俗),得免役。又发遣邺城官奴蜱屯田,代田兵(兵士种田)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让奴婢配成夫妇。当时户口的确很快发展起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有2459840,口有16163863(其中包括复业的流亡户口).三国以来,还是最高的记录。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国家于1953年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炎对人口增殖重视的原因及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成效。
              (3)在今天来考量历史上的这两大政策,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
            • 6. 有民谣称:“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这表明晋商所崇尚的是(  )
              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
              C.“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D.“以文会友,会同天下”
            • 7. 材料  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货。”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
              (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 8.

              学者黄正建著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

              A.“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主食用谷物仍以粟、麦、稻为主”
              C.“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 9.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材料三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结合工业革命的历史,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这一论述的理解。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1873年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1915年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1968年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1970年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1974年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