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30 日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该决定2016年10月1日生效,这标志着人民币将成为第五大国际货币,也将成为第一个被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货币发展图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货币演变趋势。
              材料二   1935年,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政府财政部发布了《施行法币布告》,其主要内容如下(节选):
              一、自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定量、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
               ……
              四、凡银栈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应自XXX年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
              六、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摘自张建平、李安《孔氏家族全传》(2)根据材料二,概括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如表所示
              时    期演     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45-1973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采用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 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统计表

              材料二  265年,三国归晋,天下重归统一。人口增长,太康元年,达1600万人。但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出现八王之乱,黄河流域又成战场,关中大饥荒,大量百性逃往四川、南阳、今湖北、湖南、河北。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流民和当地政府、土著发生大冲突,动辄死成千上万人。永嘉四年(310 ) ,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和瘟疫,中原白骨蔽野。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处于空前的大混乱、大屠杀和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为了躲避战乱,北方至少有90 万人迁向比较安定的长江流域苏、皖、鄂、湘、川等地。从此,长江流域得到开发,经济水平开始赶上黄河流域。--《中国历史人口管理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人口在明清时期快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魏晋南北朝人口南迁。
            • 3.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郡国志》称唐幽州城开十门。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幽州城的十门中有八座为外城的城门,即每面城垣各开两座城门,另二座城门为唐幽州的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上进行。城北有幽州市,是唐代北方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新唐书•五行志》:见于云居寺唐代石经题记中的有30多种行业。各类行业繁多,行业分工很细,有米行、屠行、肉行、油行……等,经营的丝织品除幽州自产外,还有来自外地的产品。……幽州不产茶叶,市场上出售的茶叶都由商人从南方贩运而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幽州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二   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嘉定的南翔,以及嘉兴的王江泾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自明季以后至清道光年间,“人烟稠密,比屋万家”。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工商业巨镇。有纺织、织布、染作等手工业。镇上每天有许多等待雇佣的工匠。由于棉布业发达,有许多商人到这里来“坐床收布”。一一《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 4.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时间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计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
              1
              30
              .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3)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在山西、广东等省,议行“劝借”……“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发行“昭信股份”囯债时几乎无人问津。
              --摘编自陈志武《治囯的金融之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背景及其特点。为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想发行国债时却几乎无人问津?
              (4)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 6.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材料一: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材料二: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计民生是古今思想争鸣的永恒主题。西汉时期司马迁反对老子“民各甘其食,乐其业……老死不相往来”的太平设想,认为这样社会就无法再向前发展。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自古人类“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农、虞、工、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在他看来,嫌贫爱富是人正常心理,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因此“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样才能国家富裕,民生安然。他还赞同管子对礼的见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没有物质做基础,就难以建立社会道德。司马迁的这些思想,不仅相近于孔子“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义利观,甚至与近代西方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货殪列传》
              材料二  1921年8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中国的经济问题--评“资本万恶,劳动神圣”说》一文。文章认为“必先养成公德,使人人无自私自利之心,而后方可言共产”。在他看来由于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导致繁育过多,人口增长过快,而生产却跟不上来”,再加以“安贫乐道”的传统农业思想,导致中国经济贫穷落后。所以“中国还不是‘资本万恶’的问题,倒是资本不足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劳动是神圣的,资本也是神圣的”。资本不足就该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实业家,振兴国民经济。这种“不激不遂”的经济思想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弥足光辉。
              --摘编自彭景景《民国时期马寅初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寅初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特点。
              (3)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决定经济思想产生的规律性因素。
            • 8.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在不同朝代表现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清《海防纂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海上“丝银之路”的表现。“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该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消极作用?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比较图1、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丰富的粮产,曾是江南成为基本经济区的一个主要原因。北宋以后,据
              称京师漕粟多出东南,而江浙居其大半,南宋时更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此江南就成为中国稻  谷的主产区之一。但是近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早期的一个发展阶段之后,粮食生产并没有在江南的发展中起到带动的作用。在江南经济中起到这种带动作用的不是粮食,而是其他产业,特别是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当然还有来自西方的其他产业。
              --根据《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等整理
              材料二  江南地区的古代棉纺,多是家庭妇女晚上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借着月亮的自然光工作的,这种情况在近代上海有了很大变化,有巨大厂房的生产车间,很多纺女工集中  在一排排的现代化纺织机械前工作,和古代织布机几天才能生产一匹布不同,近代纺织机器几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匹布。
              --根据《江南纺织业变迁》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与近代江南经济结构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和近代江南手工业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