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回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官府推行各种商业经济制度,并强迫商人遵循。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对农商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政治垄断性”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农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影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江南政策的主体为“安业力农”“重商”和“重市舶”,四等人压迫和诸色户计制的嫁接推衍,则是其局部。忽必烈等实行南北异制,维持和保护了江南“富民”农商经济且有所繁荣发展。明前期卫所军户、“均工夫”配户、里甲“画地为牢”、移民徙富和抑商海禁等政策,起步和重点实施于江南且触动极大,几乎倒退至单纯自然经济状态。元明江南社会发展,居然因宽纵豪富和管制农商二模式交替,从开放繁华到锁国萧条,大起大落,而且成为14世纪中国经济由先进跌入落伍的转捩点(转折点)。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作者:李治安
              材料二  虽然党的领导在1957年后期面临着大问题,但是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的政绩是非常成功的。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苏联的模式和领导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将随着“大跃进”而消失或削弱。还由于中共领导人在取得服从时巧妙地把说服、强迫和具体的要求接合起来,经常用党的观点大力说服民众的做法,使许多个人和集团相信共产党的正确。应用了在革命时期十分有用的战略和方法。最初八年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共追求的目标或使用的方法中不存在任何可以见到的不相容性。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56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和明前期江南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成就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为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从政策层面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以前)国家收支
              嘉道以前(嘉庆道光以前),历朝每岁收支总数,变动不大。收入数大致如下:
              (1)地丁约3000万两    
              (2)耗羡约460万两(正赋外额外征收)
              (3)漕粮约400万石(分正粮杂粮两种,正粮征米,杂粮征豆麦荞麻等)
              (4)漕项  约200万两(漕粮外加征)   
              (5)租课约26万两
              (6)盐课约750万两    
              (7)关税约400万两
              (8)茶课约7万两
              上总数(除漕粮)共约4800余万两。
              支出数大致如下:
              中央经费
              (1)王公百官俸约93万两    
              (2)兵饷约600万两
              (3)盛京热河官兵俸饷  约140万两    
              (4)其他政费  约110余万两
              上总数共约954万余两。
              地方经费
              (1)官俸约420万两    
              (2)公费  约20万两
              (3)红白事例  约40万两(庆典、丧祭)    
              (4)兵饷  约1500万两
              (5)修缮约400万两    
              (6)其余杂项  约100万两
              上总数共约2500万两。
              中央地方合计约3500万两。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下
                 材料二
                 在1949-1957年时期,中共领导内部在采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是普遍一致的。这个模式提供了国家组织的形式、面向城市的发展战略、现代的军事技术和各种各样特定领域的政策和方法。中共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革命纲领的精髓是面向中国实际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他也不准备放弃这个原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共领导人有了信心,他们开始修改有关经济和其它关键领域的苏联经验。但是,只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才出现了与苏联模式根本决裂的情况。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道光以前清朝的经济特点及其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接受苏联模式的原因并指出接受的原则与方法。
            • 4. 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  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3)据材料四归纳: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礼》把“百工饬化八材”和“商贾阜通财贿”与“三农生九谷”等农业活动并列 为“任万民”选择的“九职”。《史记》引《周书》,说农工商虞都是“民所衣食之原也”。
              《略论重农抑商的历史根源》
              材料二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有不少商人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而抬高物价。秦统一中 国以后他们虽有收敛,但到了汉初,一些商人趁经济凋敝、物质奇缺之机,囤积居奇,哄抬物 价,牟取暴利,兼并农民。《汉书》中的《食货志》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 其奇羸,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秦汉“重农抑商”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材料中关于农业和商业地位的认识
              (2)针对材料二中商人的不法行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的具体经济政策。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结构中出现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
            • 8. 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倡导的经济政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贾谊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奏议》(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3)晚清政府对洋商和华商施以了不同的经济待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1903年)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马建波《<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研究》(4)根据材料一、四,指出“商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推动20世纪初《钦定大清商律》出台的社会要求。
              材料五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5)根据材料五,概述民国初年兴办实业高潮出现的具体表现及出现该局面的政策因素。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五代十国既是中晚唐藩镇割据形势的延续,也是中国由乱而治的过渡时期。由于唐末军阀混战,致使田地荒芜,水利失修,百姓流离失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烟断绝,荆棒蔽野”、“饥民相杀而食”的惨痛局面。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958年(显德五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显德二年开始,命李谷到澶、郓、齐等州按视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理了三十天。后来黄河又在原武(今河南南阳县)决口,再派吴延祚去修理河堤。……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迫使僧侣大批还俗,并禁止私度僧尼。
              --摘自《理论学刊--周世宗》
              (1)依据材料概括周世宗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周世宗改革能成功的原因。
            • 10. 材料一:(刘晏)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刘晏的理财理念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刘晏认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能干者。其所总额,务乎急促,趋利者化之,逆以成风……”刘晏虽掌管天下财赋,位高势盛,经手的钱物数不胜数,却为官廉洁,不谋私利。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改革成功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