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 周礼•考工记》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 管子•小匡》
              材料二   宣德间尝遣人至楼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成叹,以为不可及。
                                                                                                                            --(明)慎蒙《皇明文则大成》卷一二
              材料三   每遇岁时,篚筐交道,宴会杂遝,穷水陆之珍,恣歌舞之乐,而百工技艺亦且日事淫巧,以罔重利,皆伤化糜财,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手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工匠精神”的表现,“工匠精神”推动古代中国手工技术的发展,请从制瓷、冶金领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对“百工技艺”‘旧事淫巧”的态度,说明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国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 2. 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材料三  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
              (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
            • 3.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主要施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哪些主张?
              (3)建国后,新中国政府于1953-1956年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一重要措施?其实质是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其主要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为“花机图”,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三 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图一、图二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却没有使生产进一步走向大机器生产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唱词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简述这种经济模式解体的标志和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雍正帝曾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创办了一些近代商办企业,但在中国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年21.826.152.1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雍正帝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近代商办企业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甲午战争后,这些商办企业为什么会得到清政府承认?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庆历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文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沈括《梦溪笔谈》
              (1)请摘录材料一中能体现范文正经济思想的内容,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该经济思想。
              材料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18年夏至1920年春为第一阶段,1920年春至1921年春为第二阶段。……据苏俄中央统计局统计,1918-1919年度在26个省运达的粮食总量中有56%是粮食投机小贩运来的。城市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10倍的高价从黑市上购买食品和日用品。1919年春,在15个城市居民面包消费量中,从黑市上购买的占60%.经济状况的极端恶化,使人民的生活陷入空前的困苦中。人们连续几年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由于饥荒和营养不良,流行性疾病一度泛滥。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上的对策。
              材料三  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货币主义者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要陪衬。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领导下,他们对凯恩斯的政策与理论提出了有效的反对。凯恩斯主义者于20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消费函数模型,没有考虑货币的作用,也没有考虑价格或价格水平。
              --[美]哈里•兰德雷斯和大卫•C•柯南德尔《经济思想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货币学派的具体主张,并说明美国和英国开始实行货币主义的执政者及其经济措施。
              (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 8.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材料四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三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结合两则材料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材料四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4)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古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而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本”、“末”分别指的是什么?有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某一经济政策的渊源。试指出这一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对当时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2)材料二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政策的政治文化意义作了怎样的论述?
              (3)推测材料三所说的是哪一社会阶层的处境?古代社会“尊农夫”为什么会出现“农夫已贫贱矣”这一情形?
            • 10.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是商品经济活力逐渐增强的表现,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新的突破。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三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纵观中国历史,概括指出“这种模式”“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的表现和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