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
              1
              2
              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搞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 3.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4. 华夷之辨是古代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其核心是把华夏民族及其居住地看成是文化的唯一载体,而其它地区和民族都是未开化的蛮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说:“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和“立中外之大防”。
              --《晚清大变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外交指导思想和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魏源把美国奉为前所未有的典范,断言:“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皆旷代所未闻。”进而提出:“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
              --《海国图志》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表达的核心思想及其出发点,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其依据。
              材料三  魏源提出了新的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圣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旁咨风俗、广览地球是智士之旷识。彼株守一隅,自画封疆,而不知墙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者,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自小而已。”
              --《海国图志》
              (3)有人说:当时西方列强正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把中国吞掉,此时谈什么“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是为虎作伥。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5.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3)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措施典型代表意义
              深圳、珠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②青岛、大连有力的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6.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大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 7. 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保护海权日益成为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非凡的远洋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发布一道道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欧洲人在海外冒险事业上相互竟争着,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他们这样做,西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从而保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对外国的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远洋探险停止的原因?
              材料二“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其船菰(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囯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己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其窥吾国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

               (3)指出材料三漫画反映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材料四  在世界海权兴衰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別,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一一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4)结合史实说明材料四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 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中国人的对外贸易态度衍生自封贡心态。中国人设想,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因此,通商是一种特权,中国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取消这种特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
              材料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摘自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皇帝视允许通商为对“洋人赐恩的标志”的本质问题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主张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理由。就在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内容,分析中央表示对经济特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说明了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哪些因素相关?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大道……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在中世纪后期出现许许多多为突破或绕过将欧洲人限制在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屏障而制订的计划。那时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象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长久地禁锢住他。--摘自[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行商总称公行,作为一个团体说来,是1720 年成立的,从那时起,除了1725年前的一个短时期外,行商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者……行商是中国政府承认的唯一机构,从中国散商贩买的货物只有经过行商才能运出中国,由行商抽一笔手续费,并以行商名义报关……他们享有统治州港对外贸易的独占权。--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呢?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出现许多突破或绕过地中海地区计划的原因。请从世界史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计划的深远影响。
              (2)说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主要内容。简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是怎样分析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原因的。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摘自《文化地理学》请回答:
              (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明成祖以后会出现一个高潮?后来为何大幅度减少?
              (3)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4)海外华侨历来关心祖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作出哪些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