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30分)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在这山水之间,一座神奇巨大的水堰古已有之,涌向成都平原的岷江水因它而变得温顺起来。2000多年前出现的这个水堰,造就了成都平原的过去和今天,至今仍是世界水利之上的奇迹。

              ……孟德芝,每天都要早早来到她位于老街上的蜀绣工作室,在20岁的时候,她就是一个为街坊四邻所称道的绣女。如今,她总是把多年蜀绣中的得意之作,摆放在工作室最显眼的地方。对于她来说,这些锦缎针线,不仅是她个人的历史,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

              ——据大型纪录片《魅力四川》第一集《水润天府》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种优秀传统文化和各自的历史作用。(6分)

              材料二   介石先生台鉴:

              去年八月以来,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曾屡次向先生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自此主张发表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而先生始终孤行己意,先则下令“围剿”,是以有去冬直罗镇之役。今春红军东渡黄河,欲赴冀察前线.先生则又阻之于汾河流域。吾人因不愿国防力量之无谓牺牲,率师西渡,别求抗日途径,一面发表宣言,促先生之觉悟。数月来绥东情势益危,吾人方谓先生将翻然变计,派遣大军实行抗战。

              ——据毛泽东在1936年12月1日率领19位红军将领联名给蒋介石写的信

              (2)毛泽东在信中提出怎样的主张和理由?(6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不久后促使蒋介石“翻然变计”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4分)

              材料三    重庆沙坪坝区征地办公室普通干部丁萌,虽然位居“贪榜”之“苍蝇”级别,但有项单项桂冠引人注目——“最时尚贪官”,他居然很“萌”地给提审他的女检察官“上课”说:“我的西装没有1万元以下的……你是女的,穿的皮鞋都没有我尖,皮鞋要经常保养,买支几百块的滋润霜擦一下嘛。”丁萌也算没吹牛,办案人员在他家中搜出了一线品牌的皮鞋200双和顶级品牌西服100多套。

              ——据2014年10月31 日《新民周刊》

              (3)材斜三反映了我国当今怎样的社会现实?(6分)

              (4)综合上述分析,我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应在哪些方面努力?(8分)

               

            • 2.

              (24分)金融活动在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中枢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典当业有了新的发展,清代典当业特别发达。按照惯例……银两“肥进瘦出”,即收进银两重而借出银两轻。农民的当件与金额,占总额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市民、小商业者、手工业者等乡镇平民,各占l0%左右。

              (1)据材料一分析,明清典当业的发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4分)

              材料二  日升昌票号的掌柜和伙计以人力入股,是为身股,俗称“顶生意”。身股与银股一样,都享有同等分红的权利。大东家所代表的所有者只决定企业的大事,而日常经营管理,完全交给大掌柜。它还有类似于现代复式记账的“龙门账”,银票的印制、密押和销毁程序,总号监督分号的“巡庄制”等一套相当完善的业务管理制度。

              (2)据材料二,概括该票号经营方式的主要特点。这对当代中国企业有何借鉴意义? (9分)

              材料三  全国银行资本总额,1912年为3625万余元,l920年为5197万余元,1925年为l5816万余元,l3年间增长了4倍多。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前13年(1912—1924年)仅济南一地就开设银行23家:占1912—1936年间新开设银行的77%。

              ——《中国金融年鉴》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近代银行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1分)

               

            • 3.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 4.

              (26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5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3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
              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试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请分别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海关守护着国家的经济大门,它的古今变化折射出国家对外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广州。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闹。有番长为主,领市舶使籍(登记)其名物,纳舶脚(税),禁珍异。蕃商有以欺诈入牢狱者。
              ——《唐国史补》卷下

                     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平。其后,疆臣请开海禁,报可。康熙帝下令设置闽海关、粤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并建立海关监督署专事管理。对外开放的口岸大小百来个。
              ——据《中西纪事》等书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乾隆帝)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江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诸多禁令。
              ——《国史概要》第395页

                     材料四: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规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议允。
              ——摘自《望厦条约》第二款

                     材料五: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摘自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六:1987年,李先念发布第5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该法的各项基本原则,突出了新时期我国海关的宗旨。
              ——据《中国海关史话》第378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为我们研究唐代海外贸易及其管理制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将材料二与材料一进行比较,指出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以后)与唐朝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一度开放海禁的政治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所述规定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所说的《望厦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定的?该条约第二款的要害是什么?对中国有何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那时改革海关制度的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六所说的“新时期”以什么为开启的标志?新时期里,我国海关的宗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线性文化遗产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江南地区是京杭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和运河同龄。它是盐运的起点,是长江和运河的交点,鉴真东渡的出发点,是徽班进京的始发点…… 
              材料二:下表引自《杭州地方志》           
               时间
              人口(户)
              人口(口)

              隋大业五年(609年)
              15 380
              不详

              贞观年间
              约30 500
              153 720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86 258
              585 963

              南宋初
              1 240 000

              材料三:南北主要省区历代状元籍贯地对比表(据胡兆量等编著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述》整理) 

              材料四: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晚清状元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

              (1)“扬州和运河同龄”是因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联结江淮的运河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历史发展的哪些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十分活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思想界在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出现了哪些新观点。这些观点出现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的地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地,在《马关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题文】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2分)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分)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3分)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的一项成就。(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