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家风耀中华》主题展览上,展出的400余件珍贵图片和文献,展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历史名人恪守传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与国风】家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着国风与国魂。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1)“仁”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首先提出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它有利于形成怎样的家风文化?
                  材料二:【家风与党风】不管是在盒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共产党人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
              1921年远在苏联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在家书中写道“没有国家民族的昌盛,就不可能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在张太雷牺牲后,他的女儿正是怀揣这封家书,一路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概括说明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的?
              材料三:【家风与民风】家风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与城市文化发展一脉相传。
                   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树立国家思想,树立自尊、自由、自治、讲权利、讲义务等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博大的父爱给予孩子们细致入微的关爱与指导,使膝下9位子女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有人曾问梁思礼先生: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得很肯定:“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梁思礼还曾说过,梁启超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抗战期间,梁思礼虽然生活在天津的外国租界里,但是国难当头的气氛,仍然给少年梁思礼很深的印象。他曾说:正是因为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我牢固地树立了国家必须强盛的观念,这百余年来我们受到的欺负使我感到我们一定要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
                   梁思礼(如图): (1924.8.24-2016.4.14),梁启超的第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 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的时代背景。
              (4)结合张太雷女儿和梁思礼先生的成长经历,谈谈家风文化对于一个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观念在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职责范围包括了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田律》可以看成最早的环保法,除了规定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包括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至于保护水源方面的规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规定“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等,这些立法体现了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
              --来自互联网
              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
              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英国当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
              在治理环境方面英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绘画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图为后人所绘的《孔子圣迹图》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面绘画作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绘画作品的内容或风格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普罗塔戈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塔戈拉的天人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
            • 5.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过的是不值得-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瑞,广东琼山人,1549年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文、平赋税,井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赍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产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吏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赍官污吏退田还民,进有“海青天”之誉.--摘编自《海瑞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时代的“海清天”现象.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馆官员T•T•梅多斯,根据第一手观察资料做出如下解释:
              中华民族作为同一个民族,其历史空前悠久,人口不断增长……其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信条和一种制度……这三个信条是:
              (1)必须靠道义的作用而不是靠物质力量来治国。
              (2)让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妥善治理国家所必需的。
              (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肆意放纵自己,从而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废黜这样的君主。
              一种制度是:公职竞争考试的制度(科举制)……
              --斯堪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可在题中四个要素中任选两点进行评析)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1)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2)据材料二,1919-1925年,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
              材料三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3)材料三中“群聊”时代到来的条件有哪些? 你认为“群聊”的交往方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个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 10.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分别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2)从思想史的角度,分别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材料二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