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观察如图,图中“?”应填(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教士成为明清之际西方文化输入的首要担当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明末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或称“知识传教”)策略所奠定的。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其具体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口头传授、译撰中文书籍、携入或自制西洋科学仪器等。当时的译著共成书400余种, 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摘编自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
              材料二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昭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极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材料三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新阶段。从西学的输入而言,“政治国家与夫哲理之书满街皆是”“日日而言政治学, 人人而言政治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据统计,1901-1904 年各书社翻译的西方政治学说专著共66种,1901-1909 年各期刊杂志发表译述文章共127篇。地域从欧美到日本,各种具体法规、法制、各国政治制度的专门著作更是不胜枚举。--摘编自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析这一阶段西学引入的背景。
            • 3. 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材料二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三  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  
              (2)据材料二,指出“漫长的16世纪”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如何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
            • 4. 近代以来不同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希腊的奇迹、希腊的光荣--这是人们在提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明通常会说起的一些溢美之词……经过对比,可以对希腊人的非凡成就做出两点解释:首先,希腊人住的地方离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最早的文明中心很近,能够从后者最早的成就中受益,但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又没有近到使希腊人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的地步……城邦的出现和持久存在,是促成希腊人取得非凡成就的第二个因素,因为城邦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需的制度保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希腊人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做出高度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文化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2)据材料二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材料三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4)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两例。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对中原文化影响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 7. 文学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写照”。
                  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在14~16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宗教音乐占重要地位,世俗音乐则逐渐流行。当时,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在市民的家庭中和朋友的聚会中常常有音乐活动,他们将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消遣形式。
              (2)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实质,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等。

              (如图1: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如详细的北京城市格局、皇家园林、城市街景;科举考试、士绅家庭生活、市集摊贩、市民观看西洋镜、北京人的“下午茶时间”、中国的节日;联军进入北京城、缴付战争赔款、天津炮台、清军形象;此外还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
              (如图2:1879年的美国报纸,“野蛮的穷人无法理解我们文明共和国形式的政府”)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西方画师笔下的中国形象”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寻求国家富强之路,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受历史演化和文化结构所规定之逻辑的推动,先是把中国的失败归之于器物文明的落后,继之又认为政治制度的僵化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并因此而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后搞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工艺技术以改造中国物质文化的洋务运动,和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制度文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失败的结论,因而又有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彻底批评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所持的态度。
            • 9.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个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