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一度形成“东学西渐”的局面,这一局面集中出现在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2. 《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     ]

              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多种经营
              C.商品生产
              D.重农抑商
            • 3.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材料三 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 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1) 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国自古重视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 
              [     ]

              A、统治者占卜的需要    
              B、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C、手工业生产的需要     
              D、天文学家个人的爱好
            • 5.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学著作是
              [     ]

              A.《农书》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 6. 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耕田”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陈旉农书》将“天时之宜”列为第四篇,将“地势之宜”“耕耨之宜”置于其前。到明清农学著作之中,“人”之主观能动被强调到过去从来没有的高度。这种变化主要源自于

              [     ]


              A、天人关系认识深化人本主义觉醒
              B、生产发展、技术水平进步
              C、人口剧增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弱
              D、农书官方化,科学精神锐减
            • 7. 我国古代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
              [     ]

              A、《农书》
              B、《齐民要术》
              C、《氾胜之书》
              D、《农桑辑要》
            • 8.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     ]

              A.《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
              C.《汜胜之书》
              D.《四民月令》
            • 9.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材料二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四 “西学中源”观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出现主要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认为“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是由于“历史的巧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材料四说明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有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