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 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4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 3.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3分)
              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 4.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一一《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并就此作简要评价。(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2分)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有什么意义?(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2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1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5分)
            • 6.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为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无容置疑的。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
              材料四、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
              ——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3分)
              (2)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4分)
            • 7. 由古而今,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 “今天下大小事,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 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由哪些基本制度构成?3分
              (4)上述材料反映古往今来,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基本轨迹和大趋势是什么?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