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
              --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在英国那些被商品货币腐蚀了的贵族地主、乡绅们早就不满足于固定地租的收入,在“羊踩过的泥巴就会变成黄金”的诱惑下,纷纷用强制手段不断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圈围成牧场。从1688年起,政府也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直到1845年运动结束。圈地运动在消灭领主制和小农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体制。据有关文献记载,耕地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由于农业改良,1760一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封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
            • 2. 材料一  美国是以英国移民为主建立起来的国家,100多年的移民使英国血统在美国建立时占有最大比重。学者王寅在《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中指出:“1815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不久,英国人移民美国的潮流重新开启。第一个浪潮开始于二十年代,并且由于英国的动乱而持续,直至1842年达到顶峰。40年代后期刺激了又一股英国人的移民潮流,并于1854年达到顶峰。第三次,也是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潮开始于1879年,延续至1893年经济萧条时期。这一时期英国产业工人到美国后几乎没有遇到歧视,很快在东部和西部城镇找到凭他们手艺就业的机会。美国移民委员会一度发现,较之其他移民,英国移民更多地从事他们在国内时期的相应工业。在一些重要产业,如采矿业中,英国工人从事高收入、有技术的工作,出现了煤矿、铁矿等企业中的领班、监工、经理和专家,甚至矿主。”
                  关于移民的动机,早先的历史学家认为对外迁移主要是受到英国本土人口的压力、社会经济出现的困境等推力作用的结果。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历史学者开始认为对外迁移固然是受到推力的作用,但是拉力的因素,即移民目的地对人们的吸引力,也相当重要,不能被忽视。
                  材料二  人口过剩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据统计,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一百年间,人口从1.4亿增长到4.1亿,增加了187.8%.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解体,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失业和半失业的过剩人口,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社会危机。
              面对这一现象,梁启超曾提出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指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移民潮出现的原因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外经济增长的比较
              表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外比较(10亿“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中国欧洲美国世界
              182021918813715
              18902066302161560
              19132429975202667
              193328911816063304
              表2  人均GDP(“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中国欧洲美国世界
              182057511231293669
              1890541232434111075
              1913553304453311505
              1933579326048051547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仍在向深层次发展,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金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要加强团结合作,发挥互补优势,相互提供更多贸易和投融资机会,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包容性增长,拉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近代中国经济与欧美相比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予以分析。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关税平等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国门洞开”
              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并完全征服印度
              拿破仑三世时期法国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1860年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材料二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后来的条约附件又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是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原则
              --高心湛《“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材料三
              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国家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出口
              总额
              进口
              总额
              出口
              总额
              进口
              总额
              出口
              总额
              进口
              总额
              出口
              总额
              进口
              总额
              出口
              总额
              进口
              总额
              哈萨克斯坦3289616011355157217202212228738972909
              塔吉克斯坦55762118541514414
              乌兹别克斯坦51810427147200172403230451
              吉尔吉斯斯坦77421465624569493110867105
              --周肇光《区域经济学概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中期确立了怎样的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该准则的推行对世界经济交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所述,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英国对中国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有何区别?这种对中国的区别对待给近代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贸易的趋势。从区域合作角度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 5. 国际规则的制定是近代以来世界整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部分国家的关税率(1913年=100)
              食品半成品制成品
              1927年1931年1927年1931年1927年1931年
              德国12538095153190183
              法国65.518096125153178
              意大利75188114198193286
              ……日本轻纺工业依靠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汇兑贬值、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1927年日本棉纺制品出口只有英国的33%,到1935年竟为140%。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政策,以相对抬高别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货币手段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现象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材料二:
              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对美国意味着巨大利益,意味着“超级霸权和超级利益”。戴高乐l965年对美元超级霸权的批评举世知名:“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l971年尼克松摧毁布雷顿森林协议、开启浮动汇率体系之后,“超级特权”和“游戏筹码”竟然象天文数字一般倍增!--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2)依据材料二,概括美元获得“超级霸权”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元产生的原因。欧元的诞生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四:
              2010年4月26日国际在线报道: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美国的表决权变成了l5.85%,很显然美国仍然努力保留了否决权。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世行投票权的变化说明了哪些问题?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人教版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二  从棉纺织、机制面粉、机器缫丝等民族工业主要行业的资本增长、生产能力增长、年产量、年利润率,及整个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及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的比较研究来看,1920一1936年间可以称之为中国民族工业继“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
              --薛伟强等《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材料三
              业别
              时间
              1920年1926年
              国资私资合计国资增长%私资增长%合计增长%
              工矿业11414450705648457563404.3188939319.2246502336.4
              交通业555381290767635164891196.91590523.2180796167.3
              商业-2300002300003000-42000082.642300083.9
              金融业232531027001259535878182427.9214430108.8802248536.9
              合计90205390667480882813272801.6839273114.81652546243.6
              --王玉茹《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经济的发展》(1)材料一、二对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有何不同看法?
              (2)如果材料三是客观的,那么它将对上述哪一方的观点构成挑战?为什么?
              (3)材料三作为研究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可能存在哪些缺陷?
            • 7. 合作与对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列强对外贸易大事记
              时间主要事件
              1921年英国实行“保护工业法”,规定了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进口税率。
              1927年世界经济会议召开,再次讨论取消对外贸易限制等问题。由于美、英等国之间的矛盾,会议未达成协议。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诸列强纷纷仿效。
              30年代英、法、美等国实行进口定额制度,由政府对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品颁发许可证。
              英、德、法、美等国由政府出面直接向外国进口商提供信贷,条件是贷款必须用于购买贷款国的指定商品,以扩大商品外销。
              --摘编自宋则行 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列强对外贸易的三种主要举措,并简述其对三十年代后期国际局势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苏联没有参加任何战后贸易谈判,其国际商业活动主要限于其东欧卫星国集团。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全球经济格局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3)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化的认识争论激烈。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当今的全球经济是虚构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企业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挑战。160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批成果,如纽可门蒸汽机、达比炼焦熔炉。
              --摘自徐吉责《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三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比较袁(1750--1900年)
              年份175018001830186018801900
              英国1.9%4.3%9.5%19.9%22.9%18.5%
              中国32.8%33.3%29.8%19.7%12.5%6.2%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  中国在17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说明材料二、三之间的逻辑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与英国相比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 9.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900年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