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工业革命   
              材料一: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钱穆《英国通史》

              材料二:王斯德《世界通史》“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

              材料三: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1/4,1861 年为1/3,1871 年达到了3/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问题:
              (1)简述材料一、二、三反映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英国经济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英国制度建设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⑴中国明清时期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 “ 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其经济根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⑵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是指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试简要说明它们是怎样催化“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 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⑶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对中国的冲击是如何使“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材料二  观察下面表格《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

              材料三  俄罗斯总理普京1日(2011年8月)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尽管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这只是推迟了更加综合解决方案的采用。“14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普京同时表示,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的外汇储备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将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普京透露说,一些专家认为,美国的兴趣在于据此宣布美元贬值,并为自己国家主导型出口行业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和解决国内问题。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主要内容,分析国际金本位制在20世纪30年代瓦解的历史必然性。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1976年成立的牙买加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寄生虫”具体依靠的是什么?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