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工业革命   
              材料一: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钱穆《英国通史》

              材料二:王斯德《世界通史》“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

              材料三: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1/4,1861 年为1/3,1871 年达到了3/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问题:
              (1)简述材料一、二、三反映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英国经济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英国制度建设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⑴中国明清时期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 “ 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其经济根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⑵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是指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试简要说明它们是怎样催化“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 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⑶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对中国的冲击是如何使“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l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本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洲相距甚远。(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荆,似尚可试办。”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漏卮、求富强“殊有关系”。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据张海鸥《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部分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后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1842年所出版的杂志文章。“除非你已经到过制造业城镇,看到曼彻斯特的工人,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们躯体的痛苦和道德的沦落。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品,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如果你到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从来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上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发展呢?”
              材料二 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统计结果

              死亡的年龄

              材料三 托马斯·麦卡莱,自由派议员、历史学家。1848年在“社会进步和展望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人活得更长寿,因为他们有更好的食物,更好的居住条件和衣着,以及医疗。而这些方面要归功于国家的制造业所创造的财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曼彻斯特市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人们活得更长寿”这一观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852年,曼彻斯特被授予皇家宪章,企业行名录的序言。
              “英国的其他任何地方,甚至是伦敦,都可能没有像曼彻斯特一样,展现出如此显著、富有吸引力的世界工厂。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
              (2)材料四中“曼彻斯特人”主要指哪个社会群体?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就材料四中曼彻斯特被授予“皇家宪章”的行为,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1868年发表的杂志文章。
              “在过去的25年里,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年通过了每天10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10个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一间新的棉纺织厂,具有一流的生活环境,那里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及浴室和公共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不满的声音。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助于上述社会问题解决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时,维多利亚女王就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展,但清政府并无兴趣,而在上海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此事,立刻行动,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伦敦参展,并荣获优质奖牌。

              ——戴鞍钢《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描述英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时写道: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我要求你们问问你们的父母,请他们描述一下他们记忆里的国家是什么模样;他们会告诉你们那时的贫穷程度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住的是茅屋,土地贫瘠……连人畜糊口都不能保证。将这幅图画与我们国家现在的模样比较一下: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这种令人愉悦的改变源于何时?缘于何故?你们首先得和我一样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业是这一大好变化的源头。人不分贵贱,通过大家长期持续的辛勤奋斗,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建筑物、土地、道路,甚至居民的行为举止(个别不雅的例外),这一切都引起了以前未听说过我国的国家的注意和惊羡。

              ——[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也开始被打破。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无穷的欲望,打破了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到17、18世纪之交,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工人的处境最糟: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英国在这次博览会上有可能极力展示的产品主要有哪些?(至少举两例)若清政府也派团参展,提供的展品除丝织品外,还可能有哪些?(至少举两例)说明当时中英两国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国际经济分工的特点,说明英国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工业化有人认为是福,有人认为是祸,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巴黎商人和工匠的房屋结构是:“房屋高而狭小,底层是铺子,上面是主人住房,再上面是工人的房间。同样,1619年伦敦每个面包师傅都在自己家里安置子女、女仆和学徒。”……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整个曼彻斯特本城,索尔福和休尔姆的全部,彭德尔顿和却尔顿的大部分,阿德威尔克的三分之二以及奇坦希尔的个别地区--所有这些地方形成了一个纯粹的工人区……”在“工人区”扑面,住着高等的或中等的资产阶级。……挤满了工人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工业革命时期的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卫生设施极差等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发展极快、人口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自由放任”,也是其主要的原因。因此,工业革命后期特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各国政府开始注重住房问题了。
              ——龚敏《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住宅问题》

              材料二 在中国知网中,某教师用“工业革命”为篇名,搜索到以下2009年发表的关于“工业革命”的学术论文篇名:《焦炭炼铁的发明与英国工业革命》、《论工业革命的开端》、《经济危机将加快“绿色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与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工业反差的原因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监狱改革运动》、《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探析》、《阿诺德·汤因比的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盛宴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高工薪推动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低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视角看学徒教育》、《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如何解释美国晚于法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家庭女佣人之身份问题研究》、《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治理途径》、《工业革命与欧洲人口的变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城市的居住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住房条件恶化的原因,并指出其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期西方各国开始注重住房问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2009年学术界对工业革命研究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