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眩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对你们讲话!

              ——布什总统的国庆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6分)

              (2)概括材料二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6分)

              (3)材料二中布什说自己“被关在笼子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人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方法来自于哪里?(2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4分)

               

            • 2.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  国

              西  方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

              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

              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

              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

              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

              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

              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

              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

              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

              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甚至认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

              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概述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内涵分别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6分)

               

            • 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4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5分)

              (3)指出材料三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4)通过对以上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2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 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3分)

               

            • 5.

              (20分)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比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5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5分)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在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在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5分)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研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5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四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2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2分)
              (2)以上三幅圣母像中那幅作品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1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3分)
              (3)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2分)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6分)这些构想是材料四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2分)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