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四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五   中、美、英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归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占据”的中国所有领土,包括在清朝时割让的台湾、澎湖,以及中国东北,归还于中华民国。  

              ——1943年《开罗宣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关条约》的有关内容及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5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4)指出材料五的主要历史意义。(2分)

               

            • 2.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北京将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她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和充满魅力的现代气息。某中学同学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准备组织一个大型图片展览,题为“首都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下是展览中同学们搜集的一部分图片

              第一组

              (1)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她被劫掠焚烧是在列强发动的哪次侵略战争期间?(1分)

              (2)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问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2分)

              (3)请为这组图片拟一个小标题。(1分)

              第二组 北京——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象征

              (4)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奋斗。请仿照图的示例,为后3个图撰写解说词。(6分)

              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卢沟烽火:

              开国大典:

              伟大转折:

               

            • 3.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 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以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成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请回答:

              (1)一百多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一个事例。(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分)

               

            • 4.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图①与哪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4分)

              (2)请说出图③出现的时间及“乔”开怀大笑的原因。图④出现在哪一年及主要原因。(4分)

              (3)上述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4分)

              (4)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 5.

              2007年9月21日,《环球时报》发表了“中华民族复兴,促进世界繁荣”专刊,对民族复兴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推出系列专题《复兴之路》,指出中国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迈好每一个脚步,细致入微地倾听外界的每一个声音。中国以一系列和谐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正是想尽我们的力量去理解和叙述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据此回答:(14分)

              (1)近代中国和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哪些重要不平等条约?(4分)

              (2)根据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7分)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请用史实说明。(3分)

               

            • 6.

              (25分)阅读下列《全球通史》中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能率先从事海外扩张,仅仅是因为它们幸运地兼备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和宗教动力。但是,这一扩张没有经济实力和经济动力作后盾,这就说明了伊比利亚国家为什么不能有效地利用它们的新帝国。它们缺乏从事帝国贸易所必需的航运业以及能向西属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制成品的工业。诚然,有数十年西班牙的工业由于海外制造品市场的突然发展而受到促进,然而,约156O年前后,工业的发展停止了,随即开始了长期的衰落。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屈尊的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前后)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得以扩张(8分)及其在16世纪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态度,并予以简要评析。(11分)

               

            •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1900年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9月,《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4年

              华兴会、光复会成立。陈天华著《猛回头》和《警世钟》。

              1905年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

              1915年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从上表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几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并说明这几股进步潮流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2分)

              (2)某校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研究组认为,此表编制者明显忽视了经济文明史部分,据此请加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2分)

              (3)严复译述《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遗产?(4分)

              (4)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想蓝图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 8.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

              材料三 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 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洋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

               

            • 9.

              (36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7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3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6分)

               

            • 10.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数。中国地大物博,土肥矿多,户口之繁甲于天下,百姓极为勤俭,工商废而未举,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区区日本,此约何足深较。

              ——《总署收美国科士达函》(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该看法中不合理成分。(12分)

              材料二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

              (2)请结合一战至二战间相关史实,说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6分)

              材料三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7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