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1929-1946年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 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
              第四条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之选任,提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之。
              第五条 在抗战期间,政府对内对外之重要施政方针,于实施前,应提交国民参政会决议。前项决议案、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后,依其性质交主管机关制定法律或颁布命令行之。
              第六条 国民参政会得提出建议案于政府。
              第七条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摘自《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国民参政会成立于1938年7月,是抗战初期中国政局上值得庆幸的事情。国民党称新成立的国民参政会是“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之代表机关”中共发表声明指出,国民参政会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是”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城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苏联《真理报》认为,参政会成立表明中国“联合反日统一战线之伟大力量业已形成”。
              --摘编自周勇《国民参政会与中国各党派关系研究:1938-1948》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条例对组织国民参政会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规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参政会成立的背景与作用。
            • 3. 美国援华军火数量与中国所需数量差异表(1942.1-1942.4)
              品名单位中方需要量美方供给量两者相差
              战车防御炮72064660
              七五山炮72044676
              步枪2000,0020,000180,000
              手枪45,00044244,558
              --资料来源: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
              上表反映出(  )
              A.中国尚未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美日矛盾缓和导致美国对华援助减少
              C.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没有实质性改变
              D.外援不足导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失利
            • 4.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白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
              A.国民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政府做好了发展西部的规划
              C.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D.抗日战争促进了区城经济的发展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号
              第一款 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
              第二款 中国政府允诺,凡山东省内并其沿海一带土地及各岛屿,无论何项名目,概不让与或租与别国。……
              第五号
              第一款 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为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
              ……
              第三款……因此须将必要地方之警察,作为日中合办,或在此等地方之警察署,须聘用多数日本人,以资一面筹划改良中国警察机关。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的条约内容节选
              (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条约?概括其主要内容,并指出该条约的实质及背景。
              材料二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三)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内容节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争端如何解决?对中国有何影响。
              (3)综上,说明这一时期美日在亚太势力实现平衡的过程。这一平衡最终又如何被打破?
            • 6. 在一封毛泽东、彭德怀署名的信中提到,“事急矣,时亦迫矣,万方多难,国势阽危,华北沦亡,…息萁豆相煎之嫌,愿结同仇之谊,知足下家仇国耻,常思建白于国人,我们是断铁斩钉,坚决收复我东北…”据此书信内容推断,信中所述事件与下列哪件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
              A.九•一八运动
              B.西安事变
              C.华北事变
              D.瓦窑堡会议
            • 7. 下表数据整理自姜涛卞修跃所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
               项别死亡(人)伤残(人)失踪(人)被俘捕合计(人)
              国统
              区域
              国民
              党军队
              作战伤亡13285011769299130126 3227926
              因病消耗422479191644323436 937559
              因伤消耗45710123017274671 443398
               平民43975044737065  9134569
              A.国民党军队是抗日主力军
              B.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迁出至他乡种田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292900
              1850-1879年7215498
              1880-1911年156011838
              1912-1939年473077396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 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有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 9. 写实的歌曲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下面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 10. 如图是吉林省档案馆收藏的日本昭和12年(1937年)12月2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闻(奈良版)》.其标题有:《南京总攻击观战记》、《情思远飞故里举杯共忆苦战》、《悼念战友誓死杀敌》、《在夷为废墟的敌都迎接新年》等。这些报道(  )
              ①美化侵略行为    ②颇倒战争是非   ③否认屠杀暴行    ④助长侵略气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